在德国古典哲学脉络中把握马克思哲学

2025-11-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济南讯  (记者张清俐  实习生刘开泰  通讯员熊梓涵)11月23日,“马克思与谢林:重审德国古典哲学脉络”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

  近年来,马克思与谢林关系研究成为德国古典哲学新的学术增长点。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邹诗鹏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深化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将黑格尔、谢林与马克思置于“国家—自然—社会”的问题轴线之中,揭示自然哲学维度对唯物史观成立的深层意义。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冯波通过比较黑格尔封闭“圆圈式”的事后辩证法与谢林、马克思引入“事前视角”的开放时间结构,揭示出马克思在本体论与历史观层面完成了从理念到自然、从必然性到革命实践与未来向度的根本转向,使辩证法真正与改变世界的实践结合起来。
  在思想史方法论层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丁提出,应以对剩余现象复杂性的细致追踪为契机,追问马克思哲学的精髓是否在于“剩余”的概念化,而不是在既定范本中将不同传统机械纳入“家族传承”的线性叙事中。
  辨析马克思哲学与青年黑格尔派的渊源,是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性的重要面向。辽宁大学哲学院教授叔贵峰表示,马克思将“现实主体”界定为生产实践中的活动主体,完成了实践主体的逻辑建构过程。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昕桐以“力”概念为线索,追踪其在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思想中的内在演变,揭示出“力”如何成为理解现代历史本体论与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关键枢纽。
  重建形而上学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庄振华梳理了分析哲学中“形而上学复苏”新动向,提出未来哲学范式要在接纳并超越现代性批判的前提下重建形而上学,通过中西互鉴为塑造新的世界性哲学范式提供启示。
  研讨会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
【编辑:刘娟(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