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实践基础,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为实践目标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出现人文经济学研究热,发表了一系列著作和文章,取得一些重要成果,有效地推进了人文经济学的创建和发展。但由于人文经济学仍处于初创阶段,人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同时也出现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我们需要从中国人文传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三个方面来深入理解中国人文经济学。
以中国人文传统为历史渊源
中国是“人文之国”,具有极其深厚的人文传统。中国人文传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历久弥新,已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周易》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观乎天文”和“观乎人文”是中华民族认识世界和自我体悟的根本方法,也是中国人文传统的起源。随着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这种人文传统进一步演化为两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即人文之“人”;二是“人文化成”,即人文之“文”。中国人文传统不仅影响了中国价值思想的走向,而且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成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历史资源。
“以人为本”是人文经济学的核心价值。在现代化过程中,物质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本”的主导性压制了“人本”的主导性,致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出现不同步、不协调的现象,致使社会出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甚至造就社会中的人成为“倒置之民”的现象。人文经济学要避免“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就是要彻底贯彻尊重人、体现人、表达人、关切人的主旨,从“物本”回归“人本”。而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人本”就是“民本”。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传统的民本思想从价值诉求变为现实实践,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发展确立了价值取向。
“人文化成”是人文经济学的实践目标。“人文化成”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文化人”,即通过文化实现人的自我提高,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是“化成天下”,即发挥文化的作用,通过礼乐教化,促进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讲,“人文化成”就是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挖掘人们内心的文化需求,唤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创造健康、高雅、高尚的情绪价值。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所以,人文经济学研究要从中国人文传统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文传统结合起来,既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叙事,也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本方法
唯物史观的核心要旨就是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中国人文经济学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仍然不能脱离唯物史观这一根本方法。
人文经济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但人文经济学也不能脱离物的研究,不能脱离生产力的研究。人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但文化需求的满足必须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人文经济学主张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发展精神文化产业,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防止社会生产的空心化。但是,人文经济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反对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判断和效率评价。人文经济学研究文化经济,而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还是归结为人的本质需要,是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的全面需要,归根结底就是民生福祉。
人文经济学是“人文化成”的经济学,要研究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和文化经济的发展。但人文经济学同样不能脱离科学发展。科学与人文是不同的范畴,人文经济学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经济学也具有不同的范式。但人文经济学同样不能脱离科学。一方面,人文经济学同样要研究科学问题,同样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人文经济学研究科学的价值导向,主张科学以人为本,反对将科学技术作为资本谋利的工具。另一方面,人文经济学同样不能脱离科学研究方法。但是,人文经济学更加主张经济学的人文价值和历史叙事。总之,我们不能为了科学而丧失人文,也不能因强调人文而忽视科学。人文经济学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必然以科学追求作为自己的学术本旨。
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实践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其追求的目标价值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些年来,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存在一系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处,其中有很多重要方面体现在人文领域。人文经济学就是要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中人文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
就精神文化方面讲,在人民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精神文化需要大大增加,而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质量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选择消费产品和生活服务时越来越追求功能价值之外的情感价值、符号价值等精神文化价值。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扩展了经济增长的新空间。人文经济学要聚焦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和协调发展,研究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以及文化经济政策如何不断完善,并持续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就社会公平方面讲,在这些年经济发展基础上,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收入分配、教育公平、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矛盾,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以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物质文化生活,以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已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所以,人文经济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等问题的研究。
总之,人文经济学仍处于初创阶段,系统性的研究范式还有待建立。但总的来看,中国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三个方面,应该作为中国人文经济学的基本构件。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