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治黄贡献史学智慧

2025-11-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济南讯 (记者张清俐 通讯员杜庆余)11月23日,“近代黄河改道与山东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黄河文化大家谈”在济南召开。与会学者从黄河河道变迁史、黄河水利治理、黄河相关历史文献整理与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展开探讨,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史学智慧。

  黄河在历史上经历多次河道变迁,每一次改道都对沿黄地区社会生态产生重大影响。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强调,生态治理是治黄根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王英华认为,山东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河湖变迁剧烈,应围绕国家战略开展黄河治理史研究。

  1855年的黄河改道不仅是地理层面的重大变迁,更对山东社会生态、经济结构和文化心理产生深远影响。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崔凤祥表示,系统梳理黄河改道的历史脉络,深入阐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深刻烙印,有助于深化对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包容性的理解,增强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高中华分析认为,近代以来,黄河屡次决口,1938年花园口事件造成深重民族灾难;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设立黄委会、兴修水利等系统治理,有效控制水患,体现了国家治理与黄河治理的紧密关联。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张俊峰认为,在治黄这项深刻的政治与社会实践中,工程决策、技术路径与国际合作始终与国家治理、社会动员和国家能力紧密交织在一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加华认为,黄河名称的演变体现了历代王朝对边疆的经略与正统性观念的传播,成为中华大一统进程的文化符号。

  研讨会由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中心、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办。

【编辑:陈静(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