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共议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战略规划

2025-1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11月17日,第三届“中国与世界对话”国际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战略规划”这一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全球现代化背景下各国战略规划的实践与意义。
  科学战略规划确保现代化持续推进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通过科学战略规划让现代化既契合人类共同价值,又尊重各国独特国情,是各国发展的必答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小虎表示,现代化无固定模式,战略规划是破解复杂性的关键工具,从中国“五年规划”到全球多国实践,其正成为应对风险、锚定方向的“导航仪”与“压舱石”。中国“五年规划”以“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助力发展,但我们从不将经验奉为模板,而是期待与各国共享实践、倾听探索,丰富现代化认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陈育明阐释了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意义,提出应通过制度型开放、产业型开放与平台型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摒弃零和博弈旧思维,抓住创新发展新机遇,共同应对全球性新挑战。
  围绕“比较视野下的现代化路径”,中外学者从多维度解析了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与共通性。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认为,作为长期执政的党,中国共产党通过长周期的战略谋划与短周期的规划实施,确保了现代化目标的接续推进。从“四个现代化”到“三步走”,再到新时代“两步走”战略,体现了党对现代化道路的宏观引领。从“一五”到“十五五”的规划体系,是将战略蓝图转化为现实成果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中国实现递进式、可持续现代化的独特制度优势。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教授恩里克·杜塞尔·彼得从拉美视角提出,中国推动的全球化并非替代选项,而是实现共同发展与南南合作的重要路径,呼吁进一步丰富拉中关系内涵,加强双方学术机构合作,深化共同发展路径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表示,中非通过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与战略对接,正携手探索契合非洲需要的现代化道路,为全球现代化道路贡献智慧。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约瑟尔·格雷戈里·马奥尼认为,中国的成功不仅在于硬件技术,更在于强大的社会动员与协同能力,能够高效规划资源、引领民众共同应对挑战,为世界提供重要的替代方案。
  以文明互鉴之光照亮人类共同未来
  文明互鉴是各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世界意义、文明交流互鉴与世界现代化以及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卡里尔·哈什米高度评价中国“五年规划”的连贯性与适应性,认为其国际影响主要体现在为多国战略规划提供借鉴、创造“一带一路”等国际公共产品,以及显著提升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三方面。对于“十五五”期间的中巴合作,他提出,中巴应聚焦科技创新、青年交流与职业技能培训,以战略规划共同引领现代化进程。
  在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首席专家范恒山看来,战略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和政治优势。有价值的规划需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统筹兼顾、重点部署”,“实化抓手、留足空间”。他表示,中国的规划既是发展的“全景图”和“施工图”,也是给世界的“福利清单”,各国既可借鉴中国经验,也可通过战略对接与投资合作,共享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红利。
  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李雅芳认为,应深入理解文明互鉴的理论内涵,倡导新时代中国文明观。准确把握文明互鉴与世界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凝聚价值共识。同时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以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世界现代化路径,让文明互鉴之光照亮人类共同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表示,现代化是人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现代化基于本国传统文化而非异化为西方化、去传统化;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过世界共同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在规划中实现现代化,又在现代化中制订新规划,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实现现代化梦想。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苹  段丹洁
【编辑:崔园园(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