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研究走向深入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5-11-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1月15日,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聚焦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历史探索和实践创新,重点围绕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简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简史》写作进行研讨。来自全国2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和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历史脉络、实践路径、时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交流与分享。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阐释好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精神实质、发展脉络和独特价值,通过有组织科研努力形成高质量的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研究成果。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冠梓表示,开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研究与历史探索,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思考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内涵,将中国的法治化进程纳入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考察,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考察。他强调,要注意对近代中华法系转型过程中外来法律概念和范畴的使用及演变的研究;注意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进行凝练和概括,使之服务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叙事;注意对法律变迁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双向互动进行研究;把握好法律制度史与法治现代化史、法律制度史与法律思想史的关系;把握好“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三个关键词的各自内涵和有机结合。
  会议的第一、二单元主题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简论”。聊城大学法学院院长、《聊城大学学报》主编杨道波围绕建设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阐述了其基本内涵、重要意义与实践方法。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卫学莉探讨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依宪治国与依法执政之间的关系。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晓锋强调从历史文化及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实现理论突破。聊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杨盛达围绕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进行了阐述。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曹刚果认为,应思考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全民守法的内涵、地位与路径,使全民守法成为驱动法治系统良性运行的核心枢纽。江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松林介绍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层逻辑,并围绕其理论渊源、深层路径等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与思考。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孙琳博士就严格公正司法的逻辑内涵、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等进行了交流。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张群就立法现代化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与思考,并就实现立法体制和立法技术现代化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会议的第三、四单元聚焦“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简史”。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宋玲表示,应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主线,串起古代、近代和现代法律历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总结法律经验。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邹亚莎提出,应深入挖掘古代民事法律内涵,彰显近现代民事法律发展的连续性和变革性。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讲师白雪峰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法制建设进行了交流。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讲师张泽认为,中国监察制度历经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逐步形成了兼具历史传承和时代特色的法律制度体系。江汉大学法学院讲师刘舟祺表示,应注重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革命根据地的法律传统对于现代法治的影响。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讲师何舟宇对晚清的预备立宪和官制改革进行了介绍,认为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湖北大学法学院讲师袁子轩探讨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刑法的制定过程,并分析其时代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余少祥主持会议开幕式及闭幕式。
  (马雨泽)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