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理论体系的构建路径

2025-11-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核安全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含核安保(nuclear security)与核安全(nuclear safety)两个维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保护核材料及核设施安全、预防核事故、防范核恐怖主义以及应对与核武器相关的军事风险等。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等密切相关。早在2016年习近平主席就提出核安全观,阐释了旨在推进核安全治理的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倡议。《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安全》明确将保障核安全作为重要的国家责任,对核设施、核材料等实施全链条监管,持续推进核安全监管体系与监管能力现代化。核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体系中重要的领域安全之一。加强核安全是建设核强国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双碳”目标的重要支点,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安全根基。

  核安全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为了深化国家安全学研究,构建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核安全研究应遵循四点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和安全并重是中国核安全观所倡导的“四个并重”之一。构建核安全理论体系应遵循在发展中固安全,在安全中谋发展的原则。要构建核安全理论体系,应在系统研判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对多元化的核安全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应对策略。核安全是核事业的生命线。唯有确保核安全,才能以核技术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二是兼顾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应厘清不同类型的核安全威胁的性质,在学术研究中构建多维融合的核安全风险防范和应对体系。在新的安全环境下,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互叠加,非国家行为体和国家行为体均可能成为核安全威胁的来源。既要在传统安全维度上打造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防范核攻击、核讹诈等传统安全风险;又要在非传统安全维度上预防跨国核恐怖主义、防范针对核设施的网络袭击、避免核事故造成生态灾难等。

  三是协调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在核安全领域,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密不可分。福岛核事故之类的内部危机可能外溢为全球性环境灾难,俄乌冲突期间扎波罗热核电站多次遭到袭击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世界各国同属休戚与共的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应携手应对各类全球性核安全挑战。可以在学术研究中探索如何通过多边框架下的跨国合作构建国际核安全体系,共同深化防止核扩散、预防核恐怖主义、打击核材料走私等领域的合作,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

  四是走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发展道路。核安全研究应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突出中国特色,着力解决重大国家安全问题。中国在核安全领域已发布一系列官方文件,201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2019年发布的《中国的核安全》白皮书、202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均阐明了中国在核安全领域的政策方针与安全实践。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中国首座自主设计的核电站已安全运行30年,中国积极向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与法俄美等核电大国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现了核电合作,走出了一条可供发展中国家效仿的科学、安全、可持续利用核能的道路,以确保原子能造福全球南方国家。

  核安全理论体系的创新路径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应着力从三方面推动核安全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一是汲取中国传统战略思想的精华。中国战略传统中的“和合共生”思想挑战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有关“安全困境”与“零和博弈”的狭隘假定,有助于推动国家安全学理论创新,构建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中国倡导的核安全观和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中国传统战略思想中“民为邦本”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协和万邦”的外交智慧,也为构建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原创性素材。因此,应在发展核安全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针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引发的新兴安全问题,对中国由古至今的原创战略思想进行再发现和再创造,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

  二是推动跨学科交叉创新。构建国家安全自主知识体系,应打破学科壁垒,将国家安全学与政治学、核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创造性地解决各类新兴国家安全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核安全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核安全、核安保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了解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颠覆性技术发展对核安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还应接受良好的社会科学训练,有亲身参与核安全实践的经验,娴熟地掌握外交谈判的实务技巧。因此,应改革教育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构建核安全命运共同体输送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三是为核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要提升用中国理论和话语体系阐释中国核安全实践的能力,梳理并总结中国对全球核安全治理所作出的积极贡献。构建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有助于防范核安全风险,通过利用清洁能源实现绿色转型目标,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凝聚共识。中国特色核安全理论体系建设应注重总结中国在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包括通过构建核安全示范中心进行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与美国等多国合作实现在加纳和尼日利亚的微堆改造工作等。中国践行核安全观的安全实践有助于化解核安全治理赤字,引领世界核安全体系建设,对于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均有重要意义。

  以核安全研究推进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

  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推进,应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探究“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深耕作为领域国家安全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核安全研究,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应注重通过探究核安全前沿问题来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核安全领域涌现出诸多新问题,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宝贵契机。例如,如何应对核设施遭到无人机袭击以及新型网络袭击等风险;如何通过国际合作避免类似福岛核事故的复合型灾难重演;如何在人工智能全面渗透进指挥、控制和情报系统的情境下避免因核武器失控而引发军事冲突。因此,应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深化对核安全基本规律的认识,为核安全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在学术体系建设方面,在新的战略环境下,各种复杂的系统风险相互交织。因此,应全面把握前沿技术发展带来的全球治理挑战,持续推动学术创新。在知识创新方面,应通过核心技术攻关筑牢核安全防线,构建多国合作的核安全知识共享平台,完善交流互鉴的学术生态体系。在理论创新方面,应立足中国实际,注重归纳中国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的实践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安全理论。在方法创新方面,应借鉴多学科的理论范式,使用跨学科方法应对核安全挑战,并围绕亟待解决的核安全问题咨政建言。

  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应尝试回应时代之问,在核安全观指导下提升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影响力。中国积极用核安全观等中国理念引领国际核安全体系建设,中国所倡导的核安全观体现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被写入核安全峰会决议,提升了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以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战略叙事框架中,应实现对西方主导的战略叙事的价值重构,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共生”的理念取代西方的大国竞争战略叙事。在中国向核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创新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的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的动人故事,探究如何以跨文化传播路径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丰富和发展中国国家安全学理论体系以及话语体系。

  (作者系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外交学院大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汪书丞(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