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9日,秦汉海疆考古与秦汉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青岛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海疆考古理论与实践展开交流,为解读秦汉文明的海洋维度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
海疆考古是边疆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中国考古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应有之义。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白云翔表示,我国海疆考古研究旨在通过海疆地区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考察海疆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演进,揭示海疆治理、海疆建设及海防建设的历史经验,推进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研究,为当代及未来的海疆治理和海疆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关键阶段。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王芬表示,研究聚焦秦汉海疆考古与秦汉文明,既是对秦汉历史研究的深化拓展,更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重要探索。
山东地区秦汉考古资源丰富。山东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朱超表示,近年来,山东在秦汉考古特别是海疆考古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深入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作出了考古学的贡献。
展现秦汉时期边疆治理经验
近年来,海疆地区秦汉时期重要考古成果不断涌现,琅琊台等遗址的考古发现揭示了秦汉王朝的海疆治理策略,对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至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琅玡台遗址的持续发掘,确认了该遗址秦代大型高等级建筑群及山东首见明确时代的秦代窑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战国秦汉考古研究室主任吕凯表示,琅琊台遗址的发掘不仅实证了秦始皇东巡的历史叙事,更以实物遗存集中展现了统一秦汉王朝的国家治理能力、工程技术水平及文化整合策略,是研究中华文明演进机制的重要例证。
环渤海地区作为秦汉王朝统治的重要区域,在秦汉王朝发展过程中有着多样性贡献,而渤海沿岸地区在海洋与郡县封国之间发挥中介作用。针对渤海沿岸的考古研究,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刘尊志分析认为,该区域的考古发现综合反映了礼制推进、文化传播、人员融合及沿海开发等内容,从多维度阐释了秦汉海疆文明的特点与演进。
黄海沿岸地区是我国古代海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王凯分析认为,秦汉大一统背景下,人员迁徙与文化交流推动汉文化传播和地域融合,形成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文化特征。系统研究该地区遗存,对深化认识秦汉王朝的国家治理、海疆经略及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南越国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交往不断深入的重要时期,也是岭南地区西汉遗存的集中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刘瑞研究发现,随着汉武帝统一岭南、设立九郡,西汉王朝对南部边疆地区实施了差异性政策,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区域中心的历史性重塑。西汉后期的南部疆域经略策略再次发生重大调整。
汉王朝东部形成南北向绵延万里的滨海地带。统一的疆域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造船技术与航海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东部滨海地区的物质文化交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杨哲峰以汉代白陶和高温钙釉器的流通为例,探讨了汉代滨海地区的物质文化交流特点。他表示,这类产品的区位与功能定位、生产条件与技术、生产管理与产量甚至世人的喜好等也会对产品流通产生影响,在探讨物质文化交流时应引起重视。
研讨会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考古学院、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