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两汉文化研究

2025-11-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11月5日,第三届汉文化论坛在徐州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何以为汉·和合共生”主题,共溯汉文化之源,共话汉文化传承发展。

  推动汉文化符号从古向今“转译”

  如何实现汉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是与会学者重点探讨的话题之一。

  “我们要持续深化两汉文化研究,大力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坚守根脉魂脉,推进自信自强。”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徐缨提出,要担当探索新经验使命,让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全面激发。充分挖掘以两汉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江苏地域文化的精神基因与文化精髓,积极推动“彭城七里”等文脉更新项目建设,彰显吴韵汉风的独特魅力。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助力汉文化传承弘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旅游、文创等深度融合,打造数字传承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让汉文化融入城乡肌理、产业发展,织就人文鼎盛、经济繁荣的“双面绣”。实施“影响世界的江苏人和事”系列创作计划,打造“文明遇·鉴”等交流品牌,建设世界级汉文化传播窗口,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用“深扎根、活起来、走出去”三个关键词勾勒出汉文化“两创”的主要路径。宋乐伟表示,面向未来,要走好成果融汇之路,让汉文化“深扎根”,统筹汉文化遗产考古发掘与保护传承,系统阐发汉文化的精神基因、历史价值和时代内涵;走好多元融合之路,让汉文化“活起来”,不断丰富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经济学实践;走好互鉴融通之路,让汉文化“走出去”,让徐州成为世界读懂汉文化、读懂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认为,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大力“转译”汉文化符号,弘扬汉文化精神,激活文化基因,重塑民族精神,赋能当下发展。可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实现文化“两创”,使其更鲜活、更现代、更世界。生动讲述汉代IP故事,书写好刘邦、萧何、韩信等具有戏剧张力的人物故事,将其转化为网络视听产品进行传播。

  深入挖掘汉文化内涵

  与会学者从多个维度对汉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进行了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讲述了玉器在汉文化中的作用。他表示,汉代玉器在继承先秦时期玉器基因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成为汉文化的特色,并对汉代之后的玉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应深入开展对汉代在内各个时期玉器的综合研究,包括玉料产地、开采和运输过程、玉器制作工艺技术和生产组织、玉器与精神信仰、玉器与社会组织结构关系等。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子今从楚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切入,分析了汉代海洋文化的发展状况。汉初文化深受楚风影响。楚地接近东海,濒海区域具有与燕齐地方有同亦有异的海洋文化风格。汉武帝等帝王对海洋高度关注,不仅积极开拓海上贸易,也曾多次东巡沿海地区。同时,汉代文学中的“海赋”展现出蔚蓝色意境,从张衡、王充对潮汐的观察到班彪、曹丕笔下的海洋书写,汉代人已具备海洋认知与想象,体现了中原居民面向海洋的积极探索。

  在文明交流互鉴视野下,国外学者如何理解汉文化和中华文化?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认为,当今世界应接纳各种文明智慧,融合多元文明,以确保人类和平共处与共同未来的可能性。将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智慧融入当代世界发展实践,致力于构建一个超越文明冲突、实现合作共赢的多极化世界,为人类未来开辟新路径。

  论坛由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江苏师范大学、现代快报社承办。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王广禄

【编辑:韩卓吾(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