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司机:独特的新就业群体

2025-11-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近年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繁荣、平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以及我国职业结构持续的分类分化,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就业的“新就业群体”成为政策、媒体与社会关注的焦点。3800万卡车司机是新就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全社会70%以上的货运量,却面临多元隐形的职业困境,与社会关注更加集中的其他新就业群体存在差异。为保障卡车司机的合法权益,需探明其独特劳动体制,提出多类别、多层次的保障措施。

  自雇劳动体制与

  独特的新就业群体

  我国60%—80%的卡车司机均为个体司机。传化慈善基金会“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组”自2017年以来的研究显示,我国卡车司机的劳动属于自雇劳动体制,是一种自行购车、自行驾车、自负盈亏的经营性劳动,具有原子化、流动性、不确定性与复合性的劳动特征。近年来,随着散货运输市场的压缩、“零首付”等厂家金融购车政策的实施、网络货运平台的兴起以及环保政策的升级,个体司机的劳动呈现出以异乡单驾、拼命赶路与高风险劳动为特征的“孤岛效应”。

  自雇劳动体制标明了卡车司机与其他新就业群体的不同之处。一方面,新就业群体中的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与网络主播等是新技术催生的新型职业,而拥有悠久职业历史的货运劳动,则表现出旧传统与新技术的碰撞与结合。在平台经济下,卡车司机运输劳动的本质未变,但找货、配货、沟通、议价、导航、办证、结算、互助与组织化等环节需诉诸互联网与智能手机。其中找货体现得最为明显,2025年57.44%的个体司机通过数字货运平台找货。另一方面,卡车司机的劳动是综合了多元形态的劳动技能包,既是生产性的,又是服务性的,更是经营性的;不仅包括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还包含情感劳动、情绪劳动、认知劳动、数字劳动与连接性劳动,其中亦不存在单一的雇佣关系,而是多方合作经营的市场关系与社会关系。有关新就业群体的劳动研究多囿于传统制造业的雇佣关系与单一劳动形态,无法全面解释卡车司机独特的劳动体制。因此,新就业群体虽以统一称呼命名,实非整体一块,在群体内部存在较强异质性,需在统一概念与理论观照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卡车司机的职业困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研究员认为,我国新就业群体具有五项特征:非组织化、数字化、分化、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它们构成卡车司机生存困境的底色。同时,基于特殊劳动体制,卡车司机还面临独有的职业困境。

  一是收入问题,表现为运费降低、成本增高。运费降低一方面源于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零首付”等购车金融政策盛行与网络货运平台兴起所带来的职业门槛的降低,即“车多”。另一方面源于散货市场萎缩与网络货运平台的“逐底竞争机制”所带来的适配货源减少,即“货少”。成本增高多源于油价上涨、通行费增加与平台抽佣。二是就业环境问题。超载、超限、非标车辆的存在严重挤压合规车辆的利润空间,停车难、缺少高性价比的安全休息区无法有效缓解疲劳,偷油、偷货、碰瓷、虚假货源、拖欠运费等屡禁不绝,不合理的限行禁行政策加大了就业难度。三是执法问题。各地执法标准不统一,多头跨地域执法,一事多罚、违规执法等问题持续存在。四是健康问题。卡车司机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无法按时吃饭休息,易患慢性疾病,甚或猝死。常年的精神紧绷、日夜颠倒、“孤岛式劳动”与生存压力也带来情绪隐忧。五是承认问题。卡车司机的职业认同与社会地位认知普遍较低,90%以上从业者不希望子女继承家业。社会舆论对卡车司机也存在承认不足与污名化等问题。

  多类别、多层次保障卡车司机合法权益

  第一,切实提高卡车司机的收入。严禁货运车辆的“零首付”购车政策,提高卡车司机劳动力市场的准入门槛;中央与地方主管部门形成对于网络货运平台必要的价格指导机制,引导算法向善;降低卡车司机运营成本,例如优化公路收费、降低平台抽佣等。第二,优化卡车司机的就业环境。从源头严厉打击超载、超限、非标等不合规车辆;在干线公路沿线利用开阔场地尽量提供卡车停车位;提升“司机之家”的服务质量,使之真正惠及卡车司机;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划定货车限行禁行区。第三,公平规范执法。统一执法标准,整肃执法队伍,保持透明公开的申诉渠道,提高“12328”监督热线及微信小程序申诉机制的办事效率。第四,保障卡车司机的身心健康。为卡车司机提供职业体检与心理疏导,合理调整疲劳驾驶规定的时间限度,大力宣传身心健康的科学知识,完善卡车司机的社会保障政策。第五,加快卡车司机的组织化,去除社会污名。在卡车司机自组织的基础上,提高工会与行业协会的入会率,以有效进行集体协商,抵御市场风险,提高职业认同,获取社会承认。

  总之,经年的职业历史与自雇劳动体制共同造就了卡车司机作为新就业群体的独特性。他们的职业困境既源于平台经济所带来的新情况,也不可避免触及货运劳动职业空间内的老问题。因此,面对独特新就业群体卡车司机的职业困境,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不同社会系统出发,多类别、多层次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余朋翰(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