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孙美娟)10月25日,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第四届“城市治理与政治发展”学术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北京,探讨“空间视野中的城市政治学”。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杨雪冬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会议主旨。城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引擎和主场地,政治发展必然是基于城市。城市治理研究也是中国政治学发展必须占领的新基点、必须深耕的新场域。“城市治理与政治发展”会议旨在赓续三校历史上的合作传统,打造能够体现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学科特长,着眼于预流的开放性学术平台。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马奔、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郭道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刘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马奔表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学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议题,期待会议推动城市治理研究的深化与创新。郭道久回顾了三校合作的历史渊源,强调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友谊传承与前沿探索的载体。刘丰表示,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举办城市治理与政治发展会议是构建学术共同体、助力青年学者成长的重要举措。
随后,三校有关领导为本次会议“优秀青年论文奖”获奖者颁奖。在坚持上一届确立的评选标准的基础上,本次“青年论文奖”评选更加突出原创性标准。经组委会专家审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姜修海的论文《建构“新地域性”: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空间逻辑》,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年学者阚艳秋、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邢普耀的论文《区域“环境-经济”跨领域协同新机制的理论建构与生成机理——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分析》,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单雅杰的论文《制造流量街区:超大城市经营城市的策略——以上海市J区为例》获评本届“青年论文奖”。
主旨演讲上下半场分别由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锁利铭、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张开平主持。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教授张小劲发表了题为《中国城市的发展:理想、现实与未来——增长极及其相关理解关照下的观察》的演讲。他提出,中国城市研究应关注“城市体系”与“增长极”的政治经济意义。超大城市不仅要宜居宜游,更应注重宜业宜创,通过数字治理与制度创新提升综合竞争力。
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王为发表了题为《弘扬首都功能核心区使命价值,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的演讲。他分享了东城区作为首都核心区的治理经验,提出“多元共治、网格治理、接诉即办”三条路径。他通过“小院议事厅”“暖新驿站”等案例,展现了如何通过党建引领与群众参与,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党组副书记、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颖发表了题为《文化赋能与复合共治——从杭州良渚区块看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的演讲。她以杭州良渚区块为例,探讨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的路径。良渚通过复合治理、文化科技融合与空间社群互动,在一个物理空间内实现了文物保护、社区营造与产业协同。她提出,城市更新应从“建筑改造”转向“社区培育”,政府应扮演平台搭建者角色,与企业、社会共同构建有认同感与创造力的未来家园。
郭道久发表了题为《以流量促韧性:信息驱动的城市治理变革》的演讲,他提出“信息流量驱动韧性城市治理”的理论框架。他认为,数据流动正在重塑城市治理的逻辑与结构,推动城市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预防。通过打破信息孤岛、构建协同网络,城市可形成更灵活、更精准的响应机制,从而在风险中保持系统稳定与持续进化。
锁利铭发表了题为《现代化城市体系的结构、模式与优化》的演讲,他系统阐释了“现代化城市体系”的理念与结构。他指出,中国城市化进入稳定阶段,应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与中小城镇的协同发展。他强调城市治理应从“竞争逻辑”转向“互嵌式竞合”,通过数字驱动与政策协同,构建大小城市协调、城乡融合的人民城市新格局。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晴发表了题为《“感”“知”城市:实验转向如何重塑城市政治研究议程?》的演讲,她倡导城市研究的“实验转向”,通过VR、脑电、行为追踪等方法捕捉市民的具身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感官正义”“身体政治”等概念,强调城市治理应关注市民的真实感受与生理反应。实验法为无声群体提供表达渠道,推动城市治理走向人本与精准。
姜修海发表了题为《建构“新地域性”: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空间逻辑》的演讲,他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分析湖北“共同缔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逻辑。他表示,国家通过权力嵌入与社会激活,重塑治理单元、规则与行为,形成“新地域性”治理机制。这种机制在流动社会中重构了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现代治理提供了空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