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 实习生 刘开泰 通讯员 李壮)10月26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青岛举行。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政课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方法和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助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李明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王春元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2025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20周年,学科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李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此作了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次学术研讨会正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举措。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王春元认为,研讨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两大主题深度融合,展现了中国海洋大学和学术界在服务国家战略、回应时代命题上的自觉与担当。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勤禹提出,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展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发展、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商志晓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临着由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由条件配置向能力提升、由政策推动向自我成长三大关键转变。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研究,持续加强经典文本研究、发展史的研究,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通与相互成就的研究,特别是要重点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能性、推进路径与条件等深层次问题。
伴随着新技术的冲击,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该怎样担当起责任?在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看来,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区别,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系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成就,将中国实践转化为中国经验,将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还要立足学科视角提出面向实践、引导解读重大问题的中国方案,同时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已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质量提升,亟待系统总结发展经验,以切实提升学科建设质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成为本次研讨会的核心议题。
兰州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先春表示,学科高质量发展并非单纯追求论文数量、课题经费等表层指标,而是深刻体现于学术创新性、理论解释力、人才培养力、实践指导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协同跃升。在他看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需要继续深化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立德树人筑牢学科人才基础,主动开展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持续提升学科服务社会与国际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有多种资源可借鉴。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提出,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他还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走出去,需在理念、方法和话语体系表达上创新,在交流中应关注人类共同价值话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出自己的声音,持续增强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在理论层面,“两个结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创新动力。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阐释了“两个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支撑作用。他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融合本土文化,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只有以大众化、民族化的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才能增强群众的理论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黄蓉生强调,新征程上学科建设应朝着推进理论武装、坚定学科自信、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四个方向深化发展。通过生产更丰富的科研成果,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解释范式,培养政治素养过硬、理论功底扎实的专业人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学科力量。
加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回顾了这一概念从“自在”到“自觉”的演进历程。在他看来,“中华民族”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与西方列强对抗中逐步形成的,而其作为自在实体则已有数千年基础。抗日战争极大激发了全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与救亡使命。中国共产党通过改善民族地区民生、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实践,有效强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普遍认同。
从哲学视角理解“认同”与“共同体”,有助于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在经济全球化与社会流动加深的背景下,国家认同成为现代治理的核心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提出,国家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秩序框架,一个缺乏国家认同的民族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构建文化共同性与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这需要坚定走共同富裕道路、树立共同理想、共享先进文化、共担复兴使命。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当代中国最为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多方面的历史性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具备政治性、人民性、科学性等鲜明特质,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深厚土壤。他提出应坚持以“两个结合”引领正确方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强化问题意识破解实践难题,胸怀天下回应国际关切,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
思政引领力的提升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保障。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吴潜涛深入阐释了“思政引领力”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他表示,这一概念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大引领力量。“大思政课”的实施需要弘扬责任担当、深耕内容体系、用好延伸空间,以此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会议由中国海洋大学主办,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科处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