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国际传播”已然成为新闻传播学界的热学,成为各大社交媒体的热搜,成为全社会各领域行业交流的热词。这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从国际上看,它是我国大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突飞猛进,迅速提升。伴随着经济实力、科技能力和国防威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国际社会中话语权的占比越来越重,世界各国对我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显而易见,我国在国际社会和全球活动中的影响力、公信力日益广泛和深远。世界需要中国,需要中国承担世界舞台重要角色的担当;同样,中国需要世界,更需要履行好世界舞台重要角色的责任。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实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赞赏和支持。
第二,从国内来讲,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客观使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宏图,必须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紧密联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必须充分借鉴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许多国家面临着猛烈冲击,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使我们能够出色地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成功抗压,巧妙避险。而要实现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全球事务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必须打破目前国际舆论场“西强我弱”的不平衡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国际传播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给复杂的国际传播局面廓清了迷雾,从而使我们对国际传播诸方面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自信,使我们对国际传播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和广度,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面对来自不同方面、不同方向的挑战,始终保持从容淡定的战略定力。
近年来,我们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付出艰辛努力,并收到良好成效,不仅出现了重大的节奏变化,甚或呈现了一些闪亮的成绩。
首先,国际传播的理念日趋深化。从提出“自塑与他塑”问题到如今的“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证明了我们不仅需要谦逊有礼地传播中国声音,更要准确拿捏好有时不是我们的嘴巴没把话讲好而是对方的耳朵出于意识形态或国家利益的原因而根本不愿听、不想听、拒绝听的分寸;不仅要避免时时被动接招的尴尬状态,更要积极出招,主动设置议程议题,下好先手棋,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敢于展示勇毅自信的中国风采。
其次,国际传播的底气与硬气日益增强。国家底气深植于国家实力的厚壤之土,有了十足的底气,才会有不惧任何霸道挑衅的硬气,才会有国际交往中坦然面对、不卑不亢的大国风范。如今,我国在机器人、电动汽车、核反应堆、太阳能、无人机、高铁、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航天探索等方面已成为创新者和引领者,实现了科技领域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时代跨越。这些都为我国国际传播注入了强力的底气。
最后,国际传播能力的阶位明显跃升。中国真正全方位、全时空地进入国际传播博弈场,应该还是近些年的事。我们既然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就必须具备主角站位和主角格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焦虑,我国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这使我们站在了全球道义制高点,并在实践中受到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高度赞赏。
目前,这一理念已经扩大为全球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沃实践,从理念主张发展为科学体系,实现了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从发展到安全、从合作到治理的巨大跨越。它已连续多年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其核心要义被纳入联合国《未来契约》,有力表明它超越了集团政治的“小圈子”规则,超越了少数西方国家自诩的“普世价值”,从而成为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成为当今世界具有重大标识意义的国际公共产品。我国相继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为变乱交织的国际社会注入了宝贵的稳定性和正能量,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担当作为。
我们还欣喜地注意到,今年以来国际舞台上悄然发生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新变化和新动向,给予国际舆论及其传播以极为深刻的影响,非常值得思考。
其一,小红书“对账”狂潮。今年1月中旬,中国和美国普通百姓通过小红书这个社交媒体平台,展开了波浪式的基层日常生活对话,从餐饮物价至住房租房、从数据安全至言论自由、从医疗医保到工作午休、从抗灾救援至商人从政、从警察执法至生活环境等,对账无所不包,对话无所不及,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更重要的是,中国普通百姓知道了美国的月亮没有原来想象得那么圆,美国普通百姓发现了中国的生存境地远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糟。总之,中国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美国社会,美国人也更加仔细地打量了中国社会。这样密切的舆论信息互动影响了国际舆论传播的生态。
其二,免签政策。我国对几十个国家实施了入境免签,吸引了大批外国人访华观光旅游和交流。这种民间外交的人际传播,使得许多外国人一踏入中国城市步道,便会惊叹地发现:中国的现实与他们平时从媒体那里展现的中国景象,迥然不同;城市的繁华、夜行的安全和百姓富足的生活,让他们赞叹不已,全然推翻了中国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在他们心中,俨然树立起对中国繁荣昌盛的新认知。
其三,软实力评价。英国“品牌金融”咨询公司发布的《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显示,中国软实力排名全球第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7月中旬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在高收入国家中,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受访者比例中位数为32%,为六年来最高,而对美国好感度则降至35%,为2017年来最低。世界各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国家认可中国的软实力已经和正在大幅提升。
其四,九三大阅兵的全球震撼。几个月前,印巴空战已经给世界带来相当的冲击,而九三大阅兵更是给全球造成空前的传播震撼。9月7日的《纽约时报》报道:在现代史上,美国还是头回遇到一个在多数关键实力维度上拥有更大体量的竞争对手——中国。仅凭美国自身实力,可能已不足以应对这一挑战。许多欧美媒体和政府高官也有类似表达。毋庸置疑,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硬核指标。九三大阅兵必将对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产生巨大而积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上述几方面的新情况对国际传播具有巨大的变量影响,成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积极因素。
纵览当今世界,尽管还有不少不确定、不稳定的干扰因素,但机遇总会寻到,有利因素也在顽强地生长。即使可能发生“惊涛骇浪”,我们总有智慧化解。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8VXK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