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算法权力异军突起,并深度嵌入公共治理领域。然而,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治理并不必然带来治理正义,反而因算法不透明、数据偏见与资本操控等引发“数字正义赤字”问题,甚至使算法异化为新型权力垄断工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将算法审查制度纳入国家数据治理体系,标志着我国算法治理迈入制度建构的新阶段。基于此,进一步考察和探究算法审计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的“双轮驱动”赋能数字正义和数字安全,对于保障国家数字安全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确立算法审计核心地位,筑牢数字治理“防火墙”。将算法审计制度系统融入国家数字治理顶层设计,是应对日益复杂的算法风险、筑牢数字主权屏障的关键战略举措。当前,算法已超越单纯技术工具属性,深度渗透至社会经济运行、公共服务供给乃至国家安全等核心领域,成为新型权力载体。算法在国防安全、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等关键环节广泛应用,一旦被非法或恶意利用,将侵蚀社会公平、削弱国家认同,并引发广泛的涟漪效应。为此,应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确立算法审计在数据基础制度中的先导与支柱地位,打破传统技术测评桎梏,将其构建为覆盖算法设计、训练、部署乃至退出全生命周期的常态化、动态化制度体系。该制度的核心在于树立“红线意识”,为算法权力运行划定严格边界,通过建立国家级算法安全基准与审计标准,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的核心算法实施强制合规审查与风险穿透评估,进而从源头识别并阻断因算法缺陷、数据偏见或恶意代码植入所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确保任何关键领域算法应用必须通过安全与合规的“防火墙”,为数字空间构筑起一道坚实可靠的国家安全屏障。
明确算法系统的价值导向,把稳算法公正“方向盘”。算法审计制度建设应超越技术范畴,成为校准社会价值、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抓手。当前,算法已深度融入社会运行规则体系,决策逻辑既体现设计者的价值取向,也反映数据背后的社会结构特征。如若缺乏有效制度约束,“技术中立”原则易流于形式,“数字正义赤字”问题可能进一步加剧。为此,算法审计必须突破传统性能测评局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仁政”“和合”等传统治理智慧转化为可量化、可审查的技术规范与伦理准则。在算法审计中引入多维评价机制,在考察算法准确性与效率性的同时,重点评估其决策的公平性、非歧视性及社会福祉贡献度。要特别防范算法被少数群体垄断导致的“公器私用”,防止异化为“数字特权阶层”的权力工具。以公共服务类算法为例,审计工作须坚守普惠原则,警惕算法决策可能引发的群体边缘化问题。通过建立常态化算法价值评估机制,确保算法系统的价值导向与国家发展战略保持一致,让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整体进步,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数字社会发展新格局提供制度保障。
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格局,织密数字安全“监督网”。算法风险因内在的复杂性与隐蔽性,已超越单一监管部门的能力边界,亟须构建跨系统、跨部门高效协同的治理体系,织密织牢数字安全“监督网”。随着算法技术广泛渗透至社会经济关键领域,治理范围涉及网信、国安、公安、市场监管、金融监管及司法检察等多个职能部门,必须坚决打破数据壁垒和职能分割,加快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优化联合研判体系与高效协同的执法流程。具体来看,应加快推进国家级算法审计与风险协同平台建设,推动技术审计、合规审计与伦理审计“三审融合”,实现多维度审计力量的系统整合,构建覆盖算法设计、部署与运行全过程的监管闭环。在此基础上,形成“审计先行、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一旦审计发现风险隐患,网信部门依法实施技术管控,市场监管部门启动行政执法,金融监管部门开展系统性风险评估,司法检察机关及时介入法律监督,进而实现从技术缺陷到市场行为,再到社会影响的全链条风险管控。这种“一处发现、多方联动、系统治理”的协同格局,将显著提升国家在数字空间的整体治理效能与风险抵御能力。
聚焦数字安全漏洞整治,形成风险防控“闭环链”。算法审计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精准识别风险,更在于系统推动问题整改与制度完善。为此,应进一步加快构建覆盖风险识别、预警、处置、问责与制度优化的全链条治理体系,重点聚焦对国家数字安全构成实质性威胁的算法漏洞与安全隐患。该体系要求审计人员除掌握专业审计技能外,还须具备高水平技术素养,能够运用代码审计、抓取审计、“马甲”审计、协作式审计及非侵入式审计等手段,有效穿透算法“黑箱”,精准识别设计缺陷、数据污染、逻辑炸弹及后门漏洞等深层风险。针对识别出的高危漏洞,第一时间启动预警与应急响应,强制运营主体限期整改,继而对整改成效开展严格复核。对因主观恶意、严重失职或拒不整改而引发重大安全事件的,必须依法追究相关机构及人员责任,形成有力法律震慑。尤为关键的是,要建立健全“审计—整改—提升”的螺旋式工作机制,依托典型案例深度剖析,推动同类问题系统排查,促进技术标准、行业规范与法律法规持续完善,实现从点的突破到线的规范,最终达成面的整体提升,不断增强国家数字安全体系的韧性与自愈能力。
强化算法审计科技赋能,打造智能监管“侦察兵”。当前,随着深度神经网络等先进算法的快速发展,传统审计方法已难以适应新的治理需求。为此,必须将数字赋能作为提升算法审计能力的核心抓手,大力发展审计科技,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智能化监管体系。要系统推进联邦学习、区块链、可解释人工智能、反事实公平测试等前沿技术在审计领域的融合应用。例如,借助联邦机器学习实现“数据不出域”的联合建模审计,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完成合规验证;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完整记录算法从开发、部署到迭代的全生命周期日志,建立可信可溯的审计轨迹;通过可解释人工智能技术破解复杂模型的“黑箱”问题,辅助审计人员深入理解算法决策逻辑,精准识别潜在偏见与歧视;依托反事实公平测试平台,实现对海量算法运行的自动化筛查与实时态势感知,迅速定位异常行为与风险节点。借助上述种种创新举措,将推动算法审计从定期的“健康体检”向实时的“全天候监护”转变,逐步形成以技术制衡技术、以智能监管智能的新型治理范式,全面拓展审计工作的广度、深度与效能,为维护国家数字主权、建设安全可信的数字空间提供坚实保障。
总之,算法审计是规范算法应用、保障数字安全的基础性制度,更是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关键屏障。作为数字时代浪潮下的新型治理工具与制度创新,算法审计不仅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主动适应并塑造数字时代新型生产关系的体现,更是“中国之治”在数字治理领域中的优势凸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数字赋能促进公共服务供给高质量供给及其实现路径研究”(21AGL03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