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
学术中国
智库中国
社科视频
中国学派
数字思政
国际观察
考古现场
公告
招聘
学科体系
+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中心
学术中国
智库中国
社科视频
中国学派
数字思政
国际观察
考古现场
公告 · 招聘
志鉴中国
社科关注
社科要论
社科好书
社科青年说
网络强国论坛
社科融媒体
网刊
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新媒体矩阵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中国学派
中国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号
今日头条号
首页
>
社科关注
>
本网原创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2025-10-30
作者:
张清俐 韩学亮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体放大
字体放小
微信公众号
—
分享
—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青岛讯
(记者张清俐 通讯员韩学亮)10月26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青岛召开。与会学者从中华民族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与实践等多维度,深入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李明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根基、方法论指导和价值引领,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与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回顾了这一概念从“自在”到“自觉”的演进历程。在他看来,“中华民族”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与西方列强对抗中逐步形成的,而其作为自在实体则已有数千年基础。抗日战争极大激发了全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与救亡使命。中国共产党通过改善民族地区民生、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实践,有效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普遍认同。
在理论层面,“两个结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创新动力。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阐释了“两个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支撑作用。他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融合本土文化,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只有以大众化、民族化的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才能增强群众的理论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根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认为,应坚持以“两个结合”引领正确方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强化问题意识,破解实践难题,胸怀天下,回应国际关切。
思政引领力的提升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保障。清华大学教授吴潜涛表示,“大思政课”的实施需要弘扬责任担当、深耕内容体系、用好延伸空间,以此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黄蓉生强调,应通过生产更丰富的科研成果,培养政治素养过硬、理论功底扎实的专业人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学科力量。
会议由中国海洋大学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编辑:隋萌萌(报纸)齐泽垚(网络)】
社科推荐
跨学科聚焦人工智能多领域应用
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南方发展提供启示
深入研究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课题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以创新方法发掘思政育人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