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正朝着多样化、个性化和互动化的趋势发展,新闻工作者不仅需要掌握采、写、编、评等传统技能,还要具备跨媒介叙事、数据挖掘、可视化呈现、社交媒体运营等复合能力。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引,顺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创新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传统媒体、新媒体及政府宣传部门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引入前沿技术,重构课程体系。学院打破传统新闻教育的学科壁垒,融合新闻传播、信息技术、艺术设计等多学科知识,构建“传统新闻理论课+数字技能实训课+行业大师指导课”三维课程体系。传统新闻理论课聚焦“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非线性编辑”“传播学”“新闻学概论”等核心课程,以扎实的理论根基夯实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严谨的新闻思维与深厚的人文底蕴。数字技能实训课程以“AI技术与融合新闻创作”“数字音频创作”“数字媒体运营实务”“视听叙事与表达”“新媒体实务”“受众行为分析”“全媒体包装实务”“交互界面设计”“数字影像合成与特效制作”“出镜报道与新闻主持”等特色课程为主,构建面向媒介融合趋势的系统化教学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字化素养与综合创新能力。“行业大师指导课”汇聚学界与业界的专业力量,通过专家的系统讲解,提升学生对传播理论的深刻理解与宏观把握,并借助业界大咖的实战经验,让学生站在学术的高度洞察行业本质,提升实战操盘能力,真正实现“理论有深度,实战有高度”的全面成长。
创新教学模式,产教深度融合。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学院以促进行业实践、就业和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提供课程、师资、实习、就业、创业等多方优势资源,赋能“产业、专业、就业”融合发展。校内实践方面,学院运营微博、微信公众号,建有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网络新闻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演播室、录音室、全媒体包装实验室、中央厨房融媒体实验室、数字艺术设计实验室、数字语音实验室、报纸编辑实验室、数字媒体艺术实验中心等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践教学环境。校外实践方面,学院与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优酷网、陕西日报传媒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日报传媒集团、陕西省传播学会、华商报、今日头条、陕西省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百度百家号等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涵盖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所有媒介形态,并为新闻专业学生培养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践机会,与传媒行业发展实现无缝对接。例如,学院携手凤凰卫视集团的凤凰云祥公司,共同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开办“凤凰数字创意卓越班”,重点针对媒体数字化发展趋势,结合新兴媒体行业发展的高端人才需求,以项目制任务驱动教学各环节,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具有时效的项目、技术、标准岗位作业流程,以及从业、创业所需的具有前瞻性的行业视野,使学生更早地了解行业标准,认识自身能力和不足,毕业之后就能“无缝”上岗。此外,学院以“课程+竞赛+宣传”融合、内容与新技术融合、专业交叉融合发展、产教融合为立足点,通过“专业应用场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科竞赛嵌入课堂→引入合作企业→开展应用性毕业设计”的全媒体人才培养路径,将学科竞赛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借助学科竞赛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引导教师进行课赛结合的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陕西分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第八届传媒艺术节新闻写作大赛等竞赛中获得多项奖项,彰显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水平。
推进课程思政,提升育人实效。学院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思想铸魂,文化养正”,“以文化人,以艺育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培育品学兼优、德艺双馨、报效祖国的时代新人。一方面,学院举办新闻专业相关的系列学术讲座,将价值引领有机融入专业教学,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分享前沿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使命感,助力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例如,举办以“新闻人的独立性、信息的客观性与报道倾向性——范长江新闻实践在新媒体时代的启示意义”为主题的学术讲座,以长江精神为引领,引导学生时刻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力,坚持真实客观地报道事件;开展以“修辞形式与社会功能——美中文学新闻的社群阐释与实践常规”为主题的讲座;开展题为“青年梁启超:以报刊助力社会变革运动的政论家”的学术讲座,引导学生明白当代媒体人应该奋斗和努力的方向及坚守的原则。另一方面,学院把社会服务作为新闻传播一流专业和学科建设的主要引擎,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来服务社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例如,学院与西安高新区东大街道办事处合作建立“青春助农 振兴有方”青春助农青年实践基地,以“青春助农”直播间为“媒”,广泛输送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学生,参与东大街道农产品推介、旅游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工作,围绕直播文案编写、策划营销策略、设计直播场景、直播带货等内容,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立思想,把课堂知识和乡村实践相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新时代青年力量。
优化师资结构,打造“双师型”队伍。学院秉持“引—培—留—用”一体化队伍建设思路,通过持续引进和培养,着力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一是精准引进。学院聚焦学科前沿与业界动态,严把师资准入关,要求新闻学科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与科研能力,更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宝贵的行业一线实战经历,能够将卓越的业界资源与实践案例融入课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显著提升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前瞻性;积极引进行业企业资源,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参与教学,为学生带来一线的实践案例和经验。二是系统培育。学院注重教师能力提升,围绕政治引领与师德师风建设、数字素养与智慧课堂应用、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教学理念与方法等方面,通过导师制、学术研修、项目资助等方式,组织开展分类别、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助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全面提升;鼓励教师到新闻媒体机构挂职锻炼,参与业界实践,通过一线实践积累丰富的媒体经验,反哺教学。三是用心留住。学院按照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管理办法等,探索以建立学科群、专业群、课程组等多种形式聘任、管理、考核学科带头人和博士,切实发挥其在团队及梯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四是科学使用。学院坚持人尽其才,提高广大教师推进重点学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学术产出,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执笔人:冯小燕、杨艳,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