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

2025-10-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媒体技术不断更迭换代,媒介融合已成为媒体行业发展的新态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边界消融,内容生产从单一形态转向全媒体产品矩阵,传播模式从单向推送升级为精准交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专才转向复合型人才。构建适配媒介融合需求的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体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行业转型发展与国家舆论建设的核心命题。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国内一流学科和研究型学院建设为目标,紧紧跟随媒介融合的时代潮流,遵循新时代新闻传播规律,优化调整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新闻传播专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国家新闻传播事业的长远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凝练学科专业特色,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体系,本质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复合为核心、以三方协同为支撑的生态系统,其目标不仅是培养会用技术的记者、懂内容的运营,更是培养能用技术提升传播质量、用运营增强用户黏性、用伦理守护新闻价值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学院以社会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新要求和新需求为导向,把脉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专业特色,切实推进新闻传播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健全学科体系和专业架构,凝练学科专业特色。学院致力于打造完整的学科体系和专业架构。目前,学院人才培养体系覆盖博士、硕士、本科三个层次,新闻传播学学科连续4次获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一级博士点下设新媒体公共传播、新闻学、传播学、视听文化传播四个方向;新闻传播学一级硕士点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科学学位二级硕士点,新闻与传播全日制、非全日制两种类型的专业学位硕士点。立足数字时代背景,聚焦网络媒体发展需要,学院持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布局,结合数字时代智能传媒发展的新特征及国际化传播需求,重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旨在培养全能型人才。
  深耕国际传播,培养国际化人才。全球化时代,“新闻+外语”人才培养被提上日程。为培养能够满足新时代国际传播需求的优质新闻人才,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学院与时俱进探究国际新闻人才培养路径,致力于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学院注重学生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和新闻传播专业能力的同步培养,让学生同步研修“中外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等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备外语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成为国际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凸显专业特色。在媒介融合的新时代,学院不断推进新闻传播人才的纵深培养,拓展人才培养的广度与深度,引导学生利用专业所长,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切实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例如,组织学生赴美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学习;举办第三届“第一帧”大学生影像作品联展暨首届“中原光影”大学生(国际)AI短片节。
  注重全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载体。学院注重将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不断完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新格局,着重凸显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化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数字化素养的全方位培养。
  强化学术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学院始终坚持“特色办学”原则,将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为郑州大学本科招生及硕士招生规模较大的学科,主攻新闻传播实务和新闻传播史论研究。其中,新闻传播实务研究围绕各类新闻体裁、优秀新闻作品、中外知名记者等领域展开深层次研究,并依托此方向的学术力量建立从事穆青研究的学术机构——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目前已整理完成《穆青日记》(域外部分)、《穆青作品名录》,并产出了《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等学术专著。同时,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结合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以及新闻改革的现实情况,围绕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传播史两大方向展开研究,连续开展“重走穆青路——走进延安”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现场教学、革命旧址参观等方式,让学生思考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时代担当,学习先辈优良传统,锤炼意志品质,学习红色精神,铸牢理想信念,将新闻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深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学院以真实实践项目为引领,依托“数据新闻”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原创实践项目,培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叙事表达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开辟线上育人阵地,推动教育模式变革。学院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延伸课堂教学阵地,为学生提供在线课程教育,让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前沿知识,拓宽认知边界。例如,学院目前已上线“传播史话”“新闻发布实务”“传播心理学”“趣说新媒体”等课程资源,用线上课程建设来补齐线下课程的短板,为学生提供专业全面的教育指导。 
  聚焦德育培养,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范式。在5G、算法推荐等技术驱动的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的“生产—传播—反馈”链条被重构:内容生产从专业主导转向全民共创、传播路径从线性单向转向网状互动等。这一变革既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供了技术赋能的新机遇,也对德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学院聚焦媒介融合特性,积极探索“价值引领与技术伦理共生、理论认知与实践践行联动、校内培养与行业规范协同”的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范式的打造,从而更有力地坚守舆论阵地、培养德技并修的新闻人。其中,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范式,本质是“将德育从‘附加项’变为‘核心项’,从‘理论层’沉到‘实践层’,从‘单一化’转向‘融合化’”——它不再是“思政课上的道德说教”,而是贯穿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学习、融媒体项目实践、行业实习全流程的“价值内化过程”。为此,学院积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且能够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助力新闻传播人才全面发展。例如,学院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为己任,依托传媒与技术的双重优势,打造“红色教育+非遗保护+乡村振兴+专业发展”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鼓励学生深入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挖掘红色故事,策划跟踪拍摄当地文化产业系列传播内容,以多平台推广等方式打造地方品牌,为当地乡村振兴与红色基因传承注入新活力。
  (执笔人:党欣、刘宪阁,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辑:杜琨(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