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瓷重光”:冷门绝学里的文化复兴密码

2025-10-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古陶瓷修复技艺不仅是对具体器物的修复,更是在还原一段被岁月切割的历史。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依托国家政策支持,通过学科创新、科技赋能与产教融合,将“冷门绝学”转化为文化复兴动力。为此,学校率先建成非遗传承基地,将古陶瓷修复纳入高等教育体系。通过设立跨学科课程(历史学、材料科学、数字技术),学校打破了传统“师带徒”单一模式,近3年相关专业报考率增长200%,为全国28个省市非遗基地输送复合型人才。

  学校在“冷门绝学”古陶瓷修复领域深耕厚植,成果斐然。其中,“古陶瓷修复”入选第三批国家一流课程,正是推进高水平教学团队和特色学科建设的结果。而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江西吉州窑出土瓷片的整理、复原与再现研究”的启动,更将这门濒危的技艺推向传承创新的前沿。
  启封“绝学”:吉州窑研究的冷板凳与热忱心。吉州窑,这颗宋元时期闪耀于赣江之畔的陶瓷明珠,其独创的木叶天目、剪纸贴花等黑釉装饰技艺冠绝一时。然而,当历史烟云散去,窑址出土的并非完整的传世瑰宝,而是海量破碎、信息离散的瓷片。解读它们,如同拼凑一部失落文明的密码,难度极大,研究者稀少,是名副其实的“冷门绝学”。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江西吉州窑出土瓷片的整理、复原与再现研究”的启动,正是对这份“冷”的正面回应,点燃了深入研究的热忱之火。项目团队如同历史的“侦探”,系统整理数以万计的出土瓷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显微分析、成分检测、工艺模拟,致力于破解吉州窑胎釉配方的奥秘、烧成制度的精髓以及装饰技法的独到之处。每一片瓷片的精确测绘、每一组数据的严谨比对,都在试图重构那个窑火熊熊、匠心如炽的生产图景和技术体系。这不仅是对吉州窑个案的全新认知,更为填补中国古代陶瓷史关键环节、理解多元一体中华陶瓷文明演进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于无声处听惊雷,“绝学”因深掘而重现生机。
  熔铸“良工”:一流课程与团队的匠心传承。古陶瓷修复技艺的高门槛与人才匮乏,曾是制约“绝学”延续的瓶颈。学校对此有着深刻的危机意识和主动担当。而国家一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教学团队的打造,正是破解瓶颈、熔铸时代“良工”的核心引擎。
  课程体系匠心独运,打破传统课堂藩篱,大胆将“第二课堂”纳入核心培养环节。学生不再是纸上谈兵的旁观者,而是直接进入“红色陶瓷修复展”、御窑遗址出土文物修复等真实项目现场。在导师指导下,亲手实践清洗、拼对、粘接、配补、作色、仿釉等全流程技艺。修复展中强调的“科学检测先行”“建立完整修复档案”“遵循最小干预原则”等规范化流程,将现代科学理念深深植入传统技艺。尤为可贵的是,学校构建了“传帮带”的生动传承链:高年级学生示范病害图绘制要点,研究生带领本科生进行精细的瓷雕上色,资深教师全程指导把关。这种浸润式、阶梯式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妙手回春”的技艺,更在修复一块块承载厚重历史的宋瓷残片中,体悟前辈锔瓷匠人“宁存故物,不予新伤”的敬畏之心,熔铸了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与职业品格。一流的课程与团队,为冷门绝学的薪火相传锻造了一支有情怀、有本领的生力军。
  点亮“薪火”:学科协同与文明传播。一流课程建设与冷门绝学研究的深厚根基,支撑着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依托陶瓷科技史博士点而建的古陶瓷科技研究与传播基地,在党建引领下蓬勃发展。基地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将学术前沿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精心设计互动体验活动,将深奥的古陶瓷科技知识转化为公众可感可知的鲜活体验。基地建设特别注重“传承红色基因”,在科普内容中巧妙融入红色陶瓷文化,让青年学子和社会公众在触摸陶瓷脉络的同时,感悟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力。不仅如此,吉州窑瓷片及其他古陶瓷修复的丰硕成果还在这里向社会公开展示,例如“江西吉州窑出土瓷片的整理、复原与再现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那些从千百碎片中涅槃重生的吉州窑器物,以及古代无名匠人的智慧结晶得以“再现”。修复背后蕴含的严谨科学精神、深厚人文关怀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意,通过科普活动、展览、媒体传播等渠道广为传播。古老的陶瓷不再沉默于库房,其承载的文明密码被生动解读,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学科建设由此打破学术藩篱,成为照亮公众历史认知、增强文化自信的文明薪火。
  冷门绝学燃炽热,碎瓷重光映复兴。古陶瓷修复,这门曾需坐穿“冷板凳”的绝学,在学校的沃土上,因国家一流课程、高水平团队的匠心熔铸,因冷门绝学专项的深耕细作,因学科协同与科普传播的赋能,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它不再仅仅是博物馆库房里的“隐秘角落”,而是连接古今、面向未来的文化桥梁。
  “江西吉州窑出土瓷片的整理、复原与再现研究”等项目,其意义远超复原几件器物本身。它是从历史的碎片中打捞民族记忆的火种,是解码中华文明独特创造力的密钥,是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服务于当代文化建设的积极探索。当沉睡千年的碎瓷在当代匠人的指尖下重焕光华时,它所缝合的,是断裂的文脉;它所点燃的,是文化自信的明灯;它所昭示的,是冷门绝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不可替代的价值——于方寸碎瓷间,见大国匠心,铸文化脊梁。这束来自历史深处的微光,正汇入国家文化复兴的壮阔星河,照亮未来。
  古陶瓷修复,这门曾以“冷板凳”著称的绝学,在学校沃土之上,已重焕生机。吉州窑研究专项的深掘,一流课程与团队的熔塑,协同学科科普的引领,共同交织出一条“冷门”不冷、“绝学”有继的灼热传承之路。
  学校的路径证明:以科技引擎驱动绝学振兴,既可以还原工匠镌刻于瓷器的思想火焰,更可以激活文明基因的当代延续。此项“碎瓷重光”工程,作为助力文化复兴、筑牢民族文脉的实践,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
  (执笔人:刘晓玉,景德镇陶瓷大学)
【编辑:杜琨(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