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和事件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刻影响着现实社会,研究舆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对于当下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要价值。如何增加舆论动员工作的吸引力、有效性,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存在”的释读:舆论动员的现实
舆论动员自古有之,到近代之后逐步概念化,有学者以“公众意见”“共同意见”作为舆论的表述方式。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建构中,舆论作为特殊的因素存在着,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套缜密的舆论动员体系。这一体系强调以群众为基础,强调建立完全面向群众的舆论动员网。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社会各个阶层都广泛参与进来。
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由报刊发起的舆论动员,目的都是让广大民众知道中国未来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在物质、制度、观念的三元结构中,舆论动员改变了人民的思想观念,而思想观念的改变影响了新的制度生成,推动着物质世界的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报刊向外界传递革命理念,民众在读报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并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通过报刊,向外部发布执政思想与价值理念,提升民众的思想共识与理论认同,从舆论上动员民众,夯实我们党执政与治国理政的群众基础和民意基础。
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利益一致性的形成,心理上的信任和行动上的响应随着时间进程自然产生,而舆论动员则进一步缩短了这一时间过程。我们党通过关切各种社会力量的利益诉求,提高舆论动员的感染力;正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争论性问题,提升舆论动员的引导力,增强舆论动员的针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组织密集动员,宣传改革开放政策,其成效是显著的,表现为民间的积极回应和国家气象的重塑。舆论动员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重,切实发挥舆论在引导面对新问题、疏导公众情绪、化解争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实践”的释读:舆论动员中的困局
在舆论动员实践中,一些问题迎面而来,舆论场域中的交锋愈加激烈与胶着。不同立场对事件的看法,有着不同的舆论表达。我们既然认定“舆论”即“表达”,而在“表达”中,就会沾染表达者的主观意图,舆论冲突具有鲜明的对抗性。
在舆论宣传动员中,我们面临一定的现实“困局”。首先是动员场域中的困局。原有通过宣传单位的舆论动员途径逐渐弱化,而开放式的社会动员未得以强化。其次是动员形式上的困局。此前,我们主要通过官方的强势推动,各宣教部门多以“硬动员”的形式展开。这种传播方式有效地发挥了深度传递主流声音、引导社会舆论、动员民众的基本功能。而其负功能也在显现:受传者表现出对信息态度的冷漠。再次是动员要素中的困局。如动员话语的“失真”、动员者的“僭越”、受众的“遗忘”、报刊媒介的“式微”、动员渠道的“局限”与现实的“消解”。最后是对报道材料的取舍。部分群体在对待舆论宣传材料的态度上欠缺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动员的过程中存在瑕疵,怕出错。在舆论报道的内容选择上,对内侧重报道成绩、回避失误,对外报道“一刀切”,效度递减。如何破解这些动员困局,成为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舆论动员的时机把控也存在“困境”。新媒介提供了思想和信息传播的新途径,为民众提供了广泛了解和参与社会运动的机会,但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困扰。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主流舆论建设,积极赋能社会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舆论动员力。
“选择”的释读:破解困局的行动
选择破解困局之道,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破解困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善为向度选择。向度影响着方向,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积极整合官方与民间的舆论机构,优化社会动员方式,大张旗鼓地正面宣传、传递正能量。坚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重,切实发挥舆论动员的积极引导作用。舆论动员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引导人民,实现“硬动员”与“软动员”的结合。
其次是精作力度选择。在舆论动员中,坚持存真求实的动员风格,摒弃夹杂“舆论私货”,并远离“假大空绝”舆论。要注意舆论动员的“两面性”。它一方面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激发全民族的集体智慧。另一方面也会促使一些人为了避祸,而将潜藏于心的相异思想认识加以“深埋”,从而带来思想隐患。所以不能采取简单的、运动式的舆论动员样态,亦少采取“批判式”动员。新闻媒介是宣传党的思想的“喉舌”,新闻媒介是党的工具,但新闻工作者不能是工具,要有鉴别力与客观报道的意识。
最后是长于效度选择。舆论动员的效度往往呈现出“折线”状,有高有低。要避免“过度动员”而带来动员效度减弱的情况,坚持用实情塑造意见,实现实情与意见的客观统一。在舆论动员中,我们要做到在舆论观点上不偏颇、不搞“一点论”;在舆论引导上不吊胃口,对舆论争议不搞“一刀切”。在先试先行中,各种舆论纷纷涌现。容纳他言的关键是广采众论;暂时意见不一致的,求同存异。由于主观认识的偏差,暴力化舆论时有发生,要做到对暴力化舆论的合理控制。容纳他言可以增强对方的参与意识,增强前进势能,形成正向“舆论池”。
舆论总是以“催化剂”的形态出场,激活干事创业思维是舆论动员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思想前提;积极营造干事创业氛围是舆论动员的实践走向。舆论动员的内容应与政策路线一致,思想解放与实践运作同向同时发生,在思想与实践层面上形成合力,化解问题,积极回应误解与质疑。越是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期,越是要注意对舆论动员的“走向”把控。
(作者系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