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横空出世引发了人们对算力等问题的重新思考。生成式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全球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各国加速推进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兴建算力的风潮,其背后甚至出现了所谓的算力主义思潮。算力在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引发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伦理问题。算力扩张与生态承载力的矛盾、技术优势国与弱势国的发展失衡,使“如何发展算力”从技术经济议题升级为全球伦理治理命题。在此背景下构建基于可持续性的算力伦理就变得尤为迫切。
构建可持续算力伦理的必要性
构建可持续算力伦理的必要性主要源于双重维度的现实考量。算力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指数级增长阶段,其技术演进节奏与伦理治理步伐之间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存在较大的错位,构建基于可持续性的算力伦理的意义日益突出。数据、算法和算力是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目前数据伦理和算法伦理得到了极大的关注,比较而言,对算力伦理的关注明显不够。DeepSeek的出现,使算力伦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凸显出来。
算力发展伴随的高污染、高能耗及资源分配失衡问题日益凸显。从环境维度看,算力基础设施的指数级扩张与能源消耗矛盾加剧。芯片制造依赖的稀有金属开采破坏生态,电子垃圾污染威胁水土安全。在资源分配层面,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垄断与出口管制加深全球算力鸿沟。科技巨头资本优势挤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技术瓶颈下,摩尔定律失效与量子隧穿效应迫使产业转向高耗能硬件堆砌模式,性能提升而成本剧增。面对环境公正、代际公平与技术约束的多重挑战,算力产业亟须构建可持续伦理体系,以平衡技术创新、生态保护与社会公平。
基于可持续性的算力伦理原则
高效原则旨在通过算法优化与架构革新,最小化单位计算任务的算力需求,破解算力扩张的高能耗困境。其伦理价值在于将对算力扩张的依赖转化为技术创新驱动的效率革命,推动产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例如,DeepSeek研发的MLA架构将显存占用降至传统MHA架构的5%—13%。从技术演进规律看,高效原则体现了数字技术的生存法则。过去十年间,未能实现能效翻倍的技术路线大多已被淘汰。随着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及摩尔定律的逐渐失效,算力竞争正从粗放的“芯片堆砌”转向“能效战争”。当每一焦耳电力产生的计算价值被持续放大,算力才能真正成为清洁生产力的载体而非环境负担,这正是高效原则在技术伦理维度最本质的实践意义。
低碳原则要求将生态阈值嵌入算力发展规划,在满足当代数字需求的同时,为后代保留环境权益。该原则通过系统性重构算力发展的伦理价值基准,建立起跨代际、跨区域、跨技术领域的约束机制。区域布局需匹配环境承载力,防止技术优势地区向生态脆弱地区转嫁环境成本。技术演化方向则聚焦于算法效率与硬件能效的协同优化,打破算力增长依赖能源消耗的线性关系。这种多维约束机制通过碳核算标准、环境成本内部化等技术治理工具,推动算力系统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友好型转向。
公平原则致力于破解算力垄断与鸿沟问题,推动算力资源普惠共享,其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突破,实现代内与全球层面的公平分配。代内公平需建立合理价格机制与监管框架,遏制大企业市场垄断。技术创新也是破解垄断的关键,智能计算、边缘计算等分布式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算力资源的集中化程度,使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也能以较低成本获取算力支持。此外,算力资源的共享平台建设也至关重要,通过云计算和算力池化技术,实现资源的灵活调度与高效利用,避免资源闲置与浪费。全球公平则需国际合作打破壁垒,公平性原则倡导国与国之间通过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促进算力资源的全球共享。公平性原则的落实需要多方协同努力,政府应强化立法引导资源公平分配,企业需以技术创新降低算力成本,社会监督则推动可持续发展。
基于可持续性的算力伦理的
实践路径
基于可持续性的算力伦理的实践路径需要从政策制定、伦理设计、开源与社会参与、国际合作四个维度展开,通过四者协同合作,可持续性算力伦理原则得以在实践中逐步落实,为实现可持续目标奠定基础。
政策是推动算力伦理原则落地的关键驱动力,各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算力技术的发展方向,确保其符合环境保护、资源公平分配和社会正义的要求。例如,我国发布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促进算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区域均衡发展。美国的《国家战略性计算计划》强调低碳能源在数据中心的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碳排放。这些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为算力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算力技术的伦理设计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要求在技术研发的初期将伦理原则嵌入硬件设计和软件优化中,确保技术全生命周期内尽量减少价值冲突,规避潜在伦理风险。例如,通过采用价值敏感设计(Value-Sensitive Design)和负责任创新(Responsible Innovation)等策略,在算力技术的部署与迭代升级中融入人类价值观,确保技术不仅追求性能上的卓越,还要在实际应用中减少负面影响。此外,建立算力技术的伦理评估机制,对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引发伦理争议的行为,确保技术发展既高效又符合伦理标准。
社会参与是推动算力伦理原则实践的重要力量。大型互联网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为算力伦理的落实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例如,我国“东数西算”工程通过跨区域算力调度,既提升了资源效率又促进了区域均衡。阿里云等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协作,联合研发光子芯片等节能技术,为制定算力伦理标准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开源模式为社会参与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开源模式通过开放算法模型与算力框架(如Meta的LLaMA、OpenAI的CLIP),构建协同AI生态,降低技术门槛促进普惠。这种开放协作模式既加速了技术迭代,也为可持续性算力伦理建设提供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基础。公众监督、行业自律等多元参与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建立多方参与的伦理治理机制,鼓励公众通过伦理审查听证会等途径参与算力项目评估,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推动技术标准与伦理规范的协同发展,有助于构建开放包容的社会参与体系,实现算力发展的高效性与可持续性相统一。
算力资源作为数字文明基石,其治理需纳入全球伦理框架。国际社会应基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构建“技术共享—伦理共治—价值共创”三位一体模式:通过跨国算力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发达国家以技术转让、算力援助支持发展中国家基建,建立区域调度中心动态分配资源,缩小南北数字鸿沟。全球需共同制定“智能向善”的算力伦理标准,我国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技术能力,将负责任AI理念融入国际合作,以“技术+伦理”双轮驱动为全球治理提供实践样本。例如,在“一带一路”数字基建中嵌入碳核算体系,既输出算力技术又推广可持续发展范式。这种治理模式将技术共享与伦理共建深度融合,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重塑全球数字秩序,为共商共治注入新动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环境下信息价值开发的伦理约束机制研究”(17ZDA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