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文艺的社会价值

2025-10-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新兴技术的发展、传媒手段的新变催生了新大众文艺,它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论语·阳货》中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对文艺社会功能的概括,也是理解新大众文艺社会价值的关键。
  “兴”,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生动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唤起人的情感。新大众文艺的全民创作图景反映出新时代人民创作的活力与主体性。在这场文艺创作盛宴中,文艺创作者的主体性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创作主体不再是职业作家、编导、摄影家,普通人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在城市中穿梭的外卖小哥王计兵以朴实的笔触记录下了送外卖途中的各种事件,他的作品《赶时间的人》在网络空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正是这种真情实感深深地打动了广大读者。
  新大众文艺体现了新时代人民对美的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新大众文艺为人民提供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产品,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出圈与出海满足了游戏爱好者群体的审美需求,视频《雕漆隐花 雕出紫气东来》展示了中国传统漆艺的制作过程,所蕴含的深沉、厚重的中国美学震撼了广大网友。人民对美的追求反哺新大众文艺的创作,二者在交融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观”,郑玄在《论语集解》中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则释为“考见得失”。“观”反映了新大众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考察新时代人民风尚的一个窗口。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成人的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新大众文艺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新文艺的形式外化,它不仅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途径,而且是具有人文关怀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火遍全网的“胖橘猫”系列短视频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现实生活中的子女教育、家庭婚恋、经济现象、社会养老等问题都成为该系列短视频的叙事主题,无论剧情怎样跌宕起伏,故事中不变的是人间真情。
  新大众文艺反映了新时代人民昂扬的精神面貌。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席卷而来,在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新大众文艺成为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重要源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在“人人皆为艺术家”的时代,新大众文艺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审美表达;短视频平台上涌现的“乡村振兴日记”“工匠精神”等主题创作以碎片化叙事浓缩时代变迁,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展与繁荣的表现。
  “群”,孔安国在《论语集解》中释为“群居相切磋”,朱熹在《四书集注》中释为“和而不流”。新时代语境下“群”体现为联结四方与激励作用,既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团结发展,又推动中华民族与世界民族的和谐相处。
  新大众文艺是各族人民和谐相处的桥梁。各民族地区文化丰富多彩,在新技术赋能下民族艺术广泛传播并深受人民喜爱。乌兰察布市乌兰牧骑的队员们走进西安地铁开展民族歌舞演出,搭建起文化交流的“移动平台”。新疆音乐人狼戈的《苹果香》既浓缩了对家乡的热爱,又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在促进民族团结、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大众文艺正在成为中华民族与世界交流的桥梁。中华文化从来不是封闭的,它在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灿烂的文明,新时代的新大众文艺让世界人民看见了一个崭新的中国。“甲亢哥”,一位在海外拥有四千万粉丝的网络博主,于2025年3月开启了中国之旅。他的直播镜头里没有剪辑与滤镜,却可以看中国的美景、美食、文化风情,中国的新科技,这有力地回应了某些外媒对中国形象的刻意歪曲,让那些刻意丑化中国形象的人破防。
  “怨”是指文艺作品对现实的干预与批评功能。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提出“怨而不怒”。新大众文艺作为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形成文艺与社会治理的双向互动。网络的公共讨论空间成为社会民意收集与社会情绪调节的有效阵地。新大众文艺创作的全民参与使文艺平台成为人民发声的重要渠道,网友通过评论、弹幕实时互动,对社会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评论与弹幕所形成的强大互动效应,发挥着收集民意与疏导情绪的重要作用。
  新大众文艺推动了基层治理的创新。普通劳动者,如外卖员、社区工作者、农民工等,通过短视频等平台参与内容生产,把基层生活实践转化为社会治理的鲜活案例,为政策制定提供微观参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动力外流,农村“空心化”问题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外卖平台出台骑手帮扶政策,并逐步取消对骑手的逐单处罚。银行推出了暖心措施,方便人们取钱。新大众文艺推动了基层治理的创新,也提醒我们在制度建设中更需要注入人文关怀。
  总之,新大众文艺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崭新的笔触书写新时代的“兴观群怨”,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供给,也为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的动能。
  (作者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红色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唐萌(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