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
学术中国
智库中国
社科视频
中国学派
数字思政
国际观察
考古现场
公告
招聘
学科体系
+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中心
学术中国
智库中国
社科视频
中国学派
数字思政
国际观察
考古现场
公告 · 招聘
志鉴中国
社科关注
社科要论
社科好书
社科青年说
网络强国论坛
社科融媒体
网刊
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新媒体矩阵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中国学派
中国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号
今日头条号
首页
>
社科关注
>
本网原创
在经济学框架内量化情绪影响
2025-10-15
作者:
刘雨微/编译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体放大
字体放小
微信公众号
—
分享
—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综合外媒报道 据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官网10月3日报道,该校经济学教授玛丽娜·阿格拉诺夫(Marina Agranov)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买卖双方的决策过程中,情绪因素起着关键作用,而市场竞争的存在会显著削弱这种影响。该研究首次在经济学框架内系统量化了情绪因素对市场决策的影响,为理解现实市场中的复杂行为提供了新视角。
阿格拉诺夫等人设计了一个经典的沟通游戏,用以模拟真实市场中的买卖关系。游戏中,卖方掌握商品的质量信息,买方则决定是否购买,双方通过信息交流来完成交易。研究共招募了179名参与者,将其随机分配为卖方或买方,并通过三组层层递进的实验,考察情绪心理与市场竞争如何共同影响交易行为。
第一组实验采用标准买卖博弈规则,当买卖双方达成交易时,即可获得实际金钱收益。第二组实验在原有规则中引入了心理因素。一方面,卖方被告知如果他们为促成交易而说谎或误导买方,会因违背诚信而产生心理负担,并受到相应的经济处罚。另一方面,买方则被告知,若因相信卖方而做出错误购买决定,他们将承受额外的心理落差与情绪成本。第三组实验在保留实际收益与心理成本的基础上新增第二名卖方,从而构成了卖方间的竞争,以此观察这种竞争对交易行为的具体影响。
阿格拉诺夫进一步说明,所有组的参与者都进行了多轮互动。具体流程是,卖方会先知晓自己手中的商品属于高质量还是低质量,然后决定是否将真实情况告知买方。买方则需要判断是否信任卖方,并决定是否完成该笔交易。如果交易未能达成,买卖双方都只能获得少量收益;如果高质量商品成功售出,双方则能获得更高的报酬。然而,如果卖方成功说服买方购买了低质量商品,卖方将获得最高收益,而买方则会面临亏损。
研究结果显示,在没有竞争的市场中,情绪因素能有效提升交易诚信与效率。阿格拉诺夫表示,此时内疚和失望等情绪会与经济动机形成合力,使买卖双方共同受益。然而,引入卖方竞争后,这一积极效应迅速消失。“卖方因担心失去交易机会而增加欺骗行为。”阿格拉诺夫说,“而原本在非竞争环境中能够准确识别卖方信息的买方,在竞争环境下却屡屡受骗。”
阿格拉诺夫等人从三个角度解析了这一现象。首先,人们普遍相信“竞争对消费者有利”,因而放松警惕;其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买方难以核实卖方诚信;最后,即便面对反面证据,消费者也难以改变“竞争必然有益”的固有认知。
阿格拉诺夫总结,情绪因素在非竞争市场中能补足经济动机,提升交易质量;但在竞争环境中,竞争压力会完全压制情绪的作用。这表明在某些市场环境下,传统的竞争促进效率的观念需要被重新审视。未来,研究团队计划更系统地研究情绪在市场沟通中的作用,以构建更贴近现实的经济模型,为市场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刘雨微/编译)
【编辑:王俊美(报纸)齐泽垚(网络)】
社科推荐
跨学科聚焦人工智能多领域应用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
学者共议技术驱动下的学科融合与人文坚守
从“网络效应”角度思考“数据确权”
聚焦人工智能浪潮下法学范式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