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
学术中国
智库中国
社科视频
中国学派
数字思政
国际观察
考古现场
公告
招聘
学科体系
+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中心
学术中国
智库中国
社科视频
中国学派
数字思政
国际观察
考古现场
公告 · 招聘
志鉴中国
社科关注
社科要论
社科好书
社科青年说
网络强国论坛
社科融媒体
网刊
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新媒体矩阵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中国学派
中国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号
今日头条号
首页
>
社科关注
>
本网原创
从“网络效应”角度思考“数据确权”
2025-10-15
作者:
吴楠 宋宁伟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体放大
字体放小
微信公众号
—
分享
—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南京讯
(记者吴楠 通讯员宋宁伟)10月12日,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2025年年会暨第三届数字法治大会在南京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主题“智能时代的数字法治”,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司法应用与保障、人工智能立法、数据权益的法律保护等议题。
AI生成内容是否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王迁提出,AI生成内容受自身算法、训练数据及硬件配置等因素影响,缺乏人对表达要素的直接控制。用户输入的提示词更接近创作思路,AI基于提示词生成的内容不构成著作权法所定义的作品。
与会学者就数据确权问题展开了多维探讨。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汉华提出,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按照传统的民法物权分析方法研究数据确权问题值得商榷。应从“网络效应”角度出发,突出数据使用权,以此促进数据流通、实现网络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高富平认为,鉴于数据的流动性和形态不确定性,数据集的整理加工者赋权既不可行,也不利于实现数据社会效用最大化的目标。数据作为事实不受保护,而使用数据的权利和结果也即认知成果受保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新宝提出,数据的流动性并不意味着其不可量化或定性,现有立法和司法实践已开展关于数据确权的诸多尝试。不应将数据确权与数据利用对立起来,数据确权能够保障数据生产主体的经济利益,激发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促进数字技术发展并惠及数据使用者。东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友宏表示,未来,数字法治要精准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培养复合型数字法治领军人才。
会议由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主办,东南大学承办。
【编辑:隋萌萌(报纸) 齐泽垚(网络)】
社科推荐
跨学科聚焦人工智能多领域应用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
学者共议技术驱动下的学科融合与人文坚守
从“网络效应”角度思考“数据确权”
聚焦人工智能浪潮下法学范式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