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精神丰碑,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
鲜明的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革命理想信念作为社会意识最高形态,是无产阶级斗争的精神动力。在长征途中,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茫茫雪山,过泥泞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构成了地球上最震撼的“红飘带”。张闻天在谈到长征时说:“没有理想,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依靠“革命理想高于天”和“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信念强力支撑。党和红军将长征所承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的理想信念具象化,从理性认知到行为自觉,它为革命实践提供了清晰的决策坐标,使革命者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困境中坚守方向。长征就是一次实现信仰的伟大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
革命的实践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阶级社会的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但革命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需要付出沉重的牺牲和代价。在长征途中,“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军面临着物质资源匮乏、敌我力量悬殊、自然环境恶劣等各种困境,但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斗,歼敌数十万人,攻克700多座县城,攀越40余座大山,跨过24条主要大河,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一个又一个生存极限,用生命书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湘江战役使红一方面军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反映了当地人民见证悲壮场景的痛心。漫漫长征路,每日平均行军74华里,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能动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在长征初期,由于博古、李德“左”倾教条主义者一味按照军事教科书和地图作业来制定作战方案,导致革命陷入被动地位,红军损失惨重。通过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扎西会议、会理会议、两河口会议、芦花会议、毛儿盖会议、俄界会议等20余次会议串联起党和红军领导人开诚布公的讨论与自主反思,特别是遵义会议实现了红军从“西征”到“长征”、从“迷信”到“自信”、从“被动”到“主动”的关键转折,开启了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巧妙转换战略战术的征程,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化与中国化的双重突破,而且为长征胜利落脚陕北指明了航向。长征就是一次探索和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在血的教训和斗争考验中得出的真理”。
辩证的系统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系统是由不同要素基于一定关系或结构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纪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在长征途中,红军行军打仗是一个多要素构成的动态系统,但在军事、政治与后勤之间、队伍之间、同志之间都能在坚决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顾全大局,团结一致,相互帮助,众志成城。红军沿途的六次会师,每次会师都是中国红军凝聚力高度统一的象征,以毛泽东、朱德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从革命事业大局出发,宽严相济,极大地维护了红军内部的团结。同时,党内军内通过“民主集中制”,科学处理决策分歧;通过“请示报告制度”,确保政令统一;通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明军队作风,从而使党和红军汇集成一股不可战胜的磅礴之力,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局部执政吹响了前奏。各路红军在陕北大会师时,周恩来提出“我们一刻也不能丢掉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基础上全党的空前团结、红军的空前团结。没有这种思想上政治上的大团结,中国革命胜利是不可能实现的”。
自觉的主体论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依靠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在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了彝族、苗族、侗族、藏族等十多个民族地区,虽自身缺衣少粮,处境艰难,但处处留下了血浓于水的军民情怀。《红星》报以《仁怀工农慰劳红军》为题报道了仁怀县群众抬着三只肥猪、一大坛酒慰劳红军的场景;周恩来在听闻年过花甲的曾大爷将自己的寿材拿出为红军架桥事迹后感慨:“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三名女红军与徐解秀老人“半条被子”经典故事传为佳话,记录了红军与群众患难与共。红军为各族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各族群众为红军筹军粮、送儿上战场。二郎滩至今还流传着“红军干人心连心,鱼儿和水永不分;红军爱民如亲人,干人永远念红军”的动人歌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力量,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长征已经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价值永存。1935年11月6日,毛泽东在陕北甘泉县象鼻子湾村面对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会师的300余名红军战士发表了著名的“雪地讲话”:“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份宣言书写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这支宣传队传播的是辩证唯物的方法论,这台播种机播下的是生生不息的革命火种,它不仅是构成长征胜利的精神密码,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作者系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