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实践已经证明,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先进的新质生产力为支撑。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可知,新质生产力是伴随核心生产要素变革而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此,必须从理论层面廓清新质生产力的运行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
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因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着眼于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动力变革,重点实现以“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表现的发展目标。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变革的核心力量,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跃迁催生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近年来,虽然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生产端与需求端不平衡的矛盾仍未解决,并且叠加重点领域创新力、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致使经济发展进入增长动力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在此背景下,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利用好现代新兴技术,为经济发展培育新产业、创造新模式、注入新动能,将传统生产力改造提升为新质生产力,最终实现经济发展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的辩证统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4亿多的人口规模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求以生产力质和量的巨幅提升为条件,实现由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过渡。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这就要求生产力的发展要兼顾生产与生态的平衡,坚持在生产中保护、在保护中生产的发展理念,将传统生产力升级为以高效能为特征的绿色低碳型生产力。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反对西式现代化殖民扩张的老路,主张交流合作、互鉴互赏、互利共赢。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积累不可能建立在剥削、掠夺的基础上,而只能依靠自身的发展,这同样要求实现由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跃升。
新质生产力蕴含的
高质量发展动能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众所周知,生产力的变革离不开核心生产要素更替,核心生产要素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技术创新在生产领域的具体应用,新质生产力正是在以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绿色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的核心生产要素对传统的核心生产要素替代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内含双重逻辑:一方面,受资源环境约束、消费需求演变、生产效率下降、消费能力疲软等因素的限制,传统的生产力形式已难以同时实现经济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到来,全新的生产要素不断涌现,新的生产模式、产业类型、经济动能随之形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所需的一切条件。在技术时代,必须开辟驱动经济增长的全新要素,推动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全面转变,而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充足动能。
新质生产力以数字经济为重要构成。现阶段,数字化作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构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其一,创新驱动效应。数字技术创新具有乘数效应,其不仅可以快速转化为数字生产力,而且能够通过全新的生产要素(平台、数据、算法等)在生产领域的全面渗透,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提升。其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出产业融合发展的叠加效应,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三,数字发展的普惠效应。鉴于数字技术的智能化、低门槛、低成本等特征,数字经济具有降低参与成本、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效率、精确服务准度、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等普惠效应。
新质生产力以绿色发展为重要特征。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的生产力形态,其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特征之一是绿色低碳,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以绿色发展为重要特征的新质生产力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发展动能。高质量发展必须是发展与生态的有机统一,这在客观上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作出了具体规定。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历史背景下,新质生产力要求深度开发绿色技术,推动实现绿色发展。在能源使用上,实现由新兴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在生产方式上,实现由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式生产的过渡;在区域发展上,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绿色技术,加快绿色技术向绿色生产力的现实转化,加快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壮大绿色产业集群,将绿色生产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为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顺应现代技术发展趋势,补充完善新兴学科类型,优化平衡基础学科布局,实现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突破。二是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在航天、深海、深地、新能源等方面实现跨越式突破。三是完善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推动科技人才培育与技术研发落地的良性循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要素的全面爆发,为高质量发展夯实技术基础。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在完整产业结构的有力支撑基础上,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按照高精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方向着力补齐短板、发挥优势,提升生产链、供应链的完整度。同时,顺应全球发展大势,主动培育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应加快推动产业变革,面向未来打造战略性产业集群,比如以光伏、水电、氢能、核能等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以生物制造、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以社会主义的体制优势充分释放生产力的发展潜力。现阶段,为适应新质生产力、释放生产力的新质潜能,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在关键环节进一步发力。一是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督、公共服务等计划优势,维持市场稳定、填补市场缺陷。二是构建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通过不断健全市场基础制度,强化治理体系建设,打造统一开放、高效规范、竞争有序的国内统一市场,从根本上优化要素配置方式,激发有效市场的强大潜力。三是健全完善科技创新、科技转化的体制机制,构建新型科技创新管理模式。重点是通过多种手段措施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创新的强劲动能。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学术交流部主任、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