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汇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9-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指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没有人才的支撑,地方任何事业都难以持续。随着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治理现代化推进,对人才的需求也从传统的单一农业技能向多元化、专业化、复合型转变。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迅速发展,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催生多元化人才需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装备等创新要素不断向乡村加速渗透,对创新型技术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人才困境是大多数县域进一步发展最主要的障碍,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尤其是在一些西部地区的县域,受自然地理环境、产业发展基础、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等诸多因素影响,大量人才持续流出,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加剧了人才短缺难题。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必须着眼于人才第一资源,汇聚、吸引和培养各类人才,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增强人才吸引能力
  产业是人才集聚的重要载体,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县域打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恶性循环,首要的就是破解产业发展水平低的困境。一是加快县域清洁能源、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有优势和特色的新型工业发展,扩大县域人才需求,同时为激发人才潜能创造条件。一些有条件的县域,还可依托地理临近、产业互补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立“飞地经济园区”,依托飞地经济带动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吸引人才集聚。二是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我国很多县域都拥有高品质的文旅资源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应深挖有本地特点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文化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等,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让各类人才能够看到当地发展前景、找到发展机会。三是创新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县+企业+高校”战略合作关系,创新“产业+场景”发展模式、“产业+人才”共生体系,推动以项目为牵引,打造农产品电商直播基地、乡村创客空间、非遗手工艺活化工坊等多元产业场景,通过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为各类人才在县域成长发展创造条件。
  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促进人才产需适配
  突破一般意义上引才思维定式,以灵活开放的机制汇聚各方人才。一是推行“靶向”引才机制。以县为基本单位,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图谱,动态刻画县域人才需求网络,精准把握县域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领域人才新需求和各类人才所学专长、就业意愿,推行靶向引才,提高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避免因专业不对口留不下来、引进即闲置的现象发生。二是创新“柔性”引才模式。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充分利用AI、5G等新技术,搭建远程服务平台,链接县域企业、学校、医院和外地可利用的各种资源,推行数字化共享人才,探索“季节型”“项目制”“候鸟式”等柔性引才新模式,引进文化旅游、教育和医疗领域实用人才。三是强化宣传推广和引才政策可持续性。推动县域定期联合企业等用人单位,主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市场,广泛开展宣讲活动,充分展现自身发展条件、优势和前景,吸引适合当地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推动建立以市(州)为统筹、县域为主体的引才专项基金,出台含金量高、竞争力强和可持续的引才政策。
  三、优化人才成长环境,贯通人才职业发展
  单纯依赖“高薪酬+住房补贴”等模式已难以形成对人才的持久吸引力,且易引发区域间恶性竞争。从对策出发,一是营造有利于“拴心留人”的成长环境。进一步从住房保障、健康医疗以及创业支持等方面,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开展人才交流活动等,全面优化服务保障,提升人才获得感,提高各类人才长期扎根县域发展的意愿。二是贯通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县域人才流失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个人发展空间受限。可探索通过引导民营企业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和职业资格考试,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推行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晋升评聘分离等,构建融合教学产出、科研产出、技术转化等多元职称晋升体系,拓展人才成长空间。同时,还要加强成年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分批次推动公职人员普通话达到相应水平,逐步破除外来人才在当地创新创业的语言文化障碍,提高县域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
  四、补齐教育发展短板,提高人才内生供给
  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可在短期内缓解县域人才短缺问题,但长远来看,需要注重培育好人才,提高人才供给可持续性。一是加大基础教育扶持力度。强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实现各县有1所以上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2—3所以上普通中学。加大优秀教师引进力度,安排专项资金,加码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加入。在县域内,推行城乡学校教师互派,有计划地抽调优秀教师对口支援边远乡村学校,深入实施优秀教师培育计划,补齐县域基础教育短板。二是创新职业教育发展。借助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等政策机遇,采取“借船出海”等方式,支持县域内的职业学校联合外部高校、企业共建校地联合培养机制,建设“订单式”培养基地,开设“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文化旅游”等定制班级,联合培养地方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三是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县域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联合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本(专)科学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行“工学交替”模式,输送企业职员到职业院校培养提升,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与对外开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