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融合发展

2025-09-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兰州讯(记者朱羿)9月13日,“融合创新,赋能未来: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数智时代公益慈善发展、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融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与公益慈善创新实践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研讨。

  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协同发展,既是回应时代命题的必然选择,更是构建美好社会的使命担当。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利邦表示,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同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时期,社会工作已非“传统个案服务”,公益慈善也非“单一善意传递”,二者要相得益彰,深度参与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国家战略发展之中去,进一步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同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凤芝称,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肩负着共同使命,就是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凝聚社会共识、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贡献力量。

  社会工作是守护民生的“专业力量”,公益慈善是传递温暖的“阳光事业”。中国社会学会公益慈善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健刚认为,现代公益慈善与专业社会工作自近代传入我国起,便如同社会力量发育的“双生之花”,相互滋养、彼此成就。现阶段,我国专业社会工作面临资源总量短缺、来源单一的困境,单纯依赖行政途径已难满足激增的社会服务需求;公益慈善领域则因缺乏科学理论指引与专业方法支撑,“无效公益”现象偶有发生,这严重削弱了行业影响力和公信力。破解这些难题的钥匙,需要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融合创新”,这种融合创新,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聚焦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适应新治理格局下的社会服务需求,所进行的深度“相融相促”。

  推动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马凤芝谈到,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发展面临诸多机遇挑战,要进一步深刻把握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定位,厘清专业社会工作与党的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主动作为,切实将专业服务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积极回应数字智能时代带来的社会深刻变革,加强对“数智和AI赋能公益慈善和社会工作”的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推动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要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与路径,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要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将两者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供人才支撑。

  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院长李怀表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国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困难群体、基层社区和公益慈善领域的新需求,强化科技赋能,大力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要敢于打破领域壁垒、加强系统集成,着力在理论互鉴、人才培养、服务模式、技术应用四个维度上进行系统性的创新融合。特别是在回应复杂社会需求、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积极探寻“专业赋能+慈善助力”的服务模式,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助推我国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事业双提升双发展。

  会议由中国社会学会公益慈善研究专业委员会、西北师范大学主办,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甘肃省社会工作联合会、西北师范大学慈善研究院承办。

 

【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