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所以是世界大战,是因为几乎没有国家可以在这场战争中独善其身,而中国则是这场战争的爆发地(1931年9月18日日本入侵中国东北拉开二战序幕),也是这场战争最后的终结地(1945年8月底日军在东北虎头、东宁要塞负隅顽抗被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学术界理应回顾这场战争、研究这场战争,对这场战争作出科学解释和评判。
二战史研究在中国经过了一个从相对冷门到比较热门,从成果有限到论著丰硕,从主题偏窄到百花齐放,从学术界研究到大众关注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内世界史学科学者付出了执着努力。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是较早的中国二战史综合性研究论著。此后至今40余年,二战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集全所和全国二战史学界的共同努力编纂而成《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下简称《新编二战史》),并于今年8月出版,是中国史学界对二战这一20世纪世界历史大事件的最新回应和研究成果。
《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5年8月版
反映科学正确二战史观
历史纷繁复杂,过程事态万千。有关二战历史的研究,如同其他任何历史研究一样,需要大量的史料支持,方可梳理历史进程的脉络,写出历史发展的过程。否则,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如何在丰富浩瀚的史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详加考订、得出真相,并据此作出科学的言说、正确的解读,亦考验着历史研究者的功力与志向,而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史观的确立与指导。没有科学正确的史观,面对丰富的史料,也有可能如盲人摸象,不得其门而入。
有关二战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正确二战史观。”什么是“正确二战史观”?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苏联分别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和欧洲主战场,是抗击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的中流砥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新编二战史》充分反映了正确二战史观。
该书以40万字篇幅,阐述了二战的背景、发端、过程、结局、善后、意义及其对当下的启示,言简意赅、可读可思。编者从二战的背景论起:一战以后的帝国主义统治秩序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造成的世界危局,使意大利法西斯、德国纳粹主义、日本军国主义乘势兴起、沆瀣一气,企图以法西斯“新秩序”开疆拓土,由此造成世界陷入巨大的动荡。全书着重写到中国最先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开始了14年抗战的艰苦卓绝历程,由此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书中如实反映了二战由中国而世界、由局部而全局的蔓延过程,以及法西斯轴心国的侵略扩张、各国面对变局的不同反应。最终,反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组成同盟国阵营,结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世界的公平正义、人类的文明进步,联手抵抗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全书突出论说了中国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的由来、地位和贡献。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中国抗战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转折。全书揭露了法西斯在世界各地犯下的种种反人权、反人道、反人性的滔天罪行,论述了各国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抵抗斗争和互相支持;同时,以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协作为主题,论说反法西斯阵营的军事、政治与经济合作。全书还为“二战结束后的世界”设立专章,论说世界从这场战争得出的经验教训,构筑战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为人类命运的转折带来新契机。
有组织科研的典范
全书在正确二战史观的指导下,具有多方面的新意,反映了学术界对二战史的新思考、得出的新认识。概而论之,约有下述各点。
其一,为二战史研究构建了新的总体框架。在全球化的观照下,突出反映战争的全球起源(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既存国际体系被侵蚀和破坏导致的动荡和变化)、全球进程(从中国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再到东欧和西欧战事,而以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及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造成战争最终的全球化)、全球结局(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和全球影响(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构建、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反殖民主义浪潮的兴起),避免从单一国家中心论出发,论述事关全球历史的弊端。
其二,突破欧洲中心论的局限和束缚。如实论说二战在东方(中国)的起源、过程、结局,强调中国抗战“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突出对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地位和作用的论说,强调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突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强调抗战胜利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意义,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耻辱,重新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赢得了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尊重,捍卫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
其三,全球史的书写方式。从世界看中国,由中国观世界,突出重点、注意一般,讲究平衡、不偏不倚。现代战争是全面性的总体战,不仅关涉军事,而且关系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因此,观察这场战争需要具有全局眼光。全书既打破了欧洲中心论,破解二战的欧洲单一起源说,也如实论述了欧洲战场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苏联卫国战争及其对纳粹德国反攻直至攻占柏林的重大意义,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对纳粹德国造成两线作战的冲击及其在纳粹德国失败中的作用。既写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贡献,也如实论述太平洋战场的海空作战对日本军国主义失败所起的作用,东南亚国家的抵抗运动和斗争对日本殖民统治的反抗和冲击,以及各战场之间的联动和配合。既写战前国际体系的崩塌对战争起源的影响、战时同盟国的外交协商与合作,也写如何从战争得出经验教训而构筑新的战后国际体系和秩序,从而全方位地反映和凸显这场战争的全球影响和意义。
其四,突出历史是现实的映照,现实是历史的回响。全书不仅写史,更联系现实,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留下了惨痛的经验教训。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大家庭,全球性的事件,尤其是战争,与全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当年的法西斯企图建立的是极端反人类、反和平的邪恶秩序;而所有爱好和平的反法西斯力量,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捍卫和平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我们要以史为鉴,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公平正义一边,让这样的战争永不再来,让人类永久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书中对历史的总结饱含深意和深情,体现了史学工作者的深厚人文关怀。
其五,论述建基于史料,建基于史实,建基于现有研究。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不违背历史真实,不写空话套话,如实论说,论从史出、寓论于史。
《新编二战史》的撰写和出版,汇聚了全国二战史研究的中坚力量,尤其是中青年研究力量,通过集体协作攻关的方式开展有组织科研,不仅为二战史和世界史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经验,也为新时代开展集体研究、完成重大项目提供了经验。当然,《新编二战史》还存在若干不足,可以在今后不断修订提高,将其打造为在二战史和世界史学科长久留存的精品力作。
在这样的纪念性时刻出版《新编二战史》,以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与时代背景的话语叙事,全景式呈现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宏大画卷,反映出新时代中国学术界二战史研究达至新高度。
(作者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