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公共管理前沿论坛(2025)在广州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聚焦“公共治理现代化:中国实践与国际比较”这一主题,通过跨学科、多维度的对话,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汇聚智慧。
构建公共管理研究的中国学派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已经进入了依托各具体学科深耕细作、切实推进的新阶段。与会学者认为,公共管理研究要立足中国治理实践,深入总结公共管理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方案;要以文明互鉴的胸怀,推动多元治理智慧的交流互鉴;要心系“国之大者”,在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中不断推动公共管理的理论创新,构建公共管理研究的中国学派,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学术智慧与理论力量。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童星认为,我国的社会治理呈现出回归到治理传统和提升为现代治理的双重转型,遇到一系列西方国家未曾遇到过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立足本土的创新实践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予以解决。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丁煌看来,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要把握四个原则: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引领、挖掘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总结中国现代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和促进公共管理知识体系的文明互鉴。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戴胜利同样表示,中国特色环境政治学亟须立足本土实践建立自主的问题意识,通过学理化和体系化实现政治话语的学术转化,同时通过推动中国话语的国际转译,最终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中国立论、为世界贡献”的核心使命。
人工智能深刻影响公共治理
政府创新是公共管理实践变革的基础,是推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与关键变量。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团队研究发现,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中国政府始终维持高位稳定的创新水平,其中科技领域的政府创新异军突起,成为开启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关键因素,未来中国或将率先探索出“人工智能+政府创新”的多元异构公共治理新范式,引领全球公共实践变革。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陈军亚认为,“政权秩序与社会活力”的动态平衡是基层建制持续演进并动态创新的制度理性,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需要增强国家的制度建设能力。在治理能力现代化导向下,制度的适应性创新是基层建制制度建设的未来方向,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当前,数据成为驱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型生产要素,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关键驱动力,为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与转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然而,当前数据要素市场仍面临“供不出、流不动、用不好”的现实困境。对此,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教授徐晓林提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驱动的数据业务网突破路径,强调通过跨系统协同、生态治理及技术创新,构建数据要素生产、流通、交易、存证、监管与安全治理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实现数据要素资产化、价值化与市场化。在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夏志强看来,数据的重要价值体现为数据能够复制、流动和共享,经由量化编码、信息化处理、网络化传输以及智能化应用,全方位推动人类文明形态向更高阶段演进,实现整体普惠性福祉增长。
数字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场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试验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臧雷振分享了他对数字治理经验的方法论转化与知识体系建构的最新探索,即从“讲好中国故事”到“构建中国方法”,其构建了一套基于中国数字治理实践的知识生成方法论原型。该原型整合了创造启发、结构认知、实证推断与象征解释四类推理机制,既揭示了本土制度逻辑与政治文化在知识生产中的嵌入方式,也为跨情境理论构建提供了系统化路径。面对传统数字政府建设形成的“工具理性”主导的发展困境,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郑磊建议,未来数字政府建设应坚持人本化方向,推动从工具导向转向价值导向,满足人的“具体”的需求、尊重人的尊严与保障人的自主性,贯彻为了人和依靠人,在制度创新中打造开放参与、共建共治的数字政府建设格局。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暨南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理论编辑部、暨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承办。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