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顶层设计,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重点举措到2025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中国共产党“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思想,已经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和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硬道理”蕴含着二者通过动态平衡实现协同演进的内在机理,也是指导国家通过系统集成达成深度耦合的实施方略,突出强调了遵循这一原则的不可妥协性与历史必然性,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观规律性认识的高度凝练和深刻把握。
通过动态平衡实现协同演进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指引下,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机制突破了传统“此消彼长”的零和思维定式。通过构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实现了发展诉求与安全目标在价值取向、实践路径和治理效能层面的有机统一,形成协同演进格局。该机制的运行机理深植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运动规律,具体表现为:以战略统筹为治理内核,通过全局性资源配置实现要素整合;以系统韧性为显著特质,依托结构优化提升抗风险能力;以动态演进为目标导向,在持续调适中构建安全与发展的新型辩证关系。
目标层级的全域覆盖。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科学统筹作为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原则和基本方法,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其要义是通过战略目标的精准锚定,破解发展与安全的“二元对立”。在顶层设计中,发展目标与安全目标被纳入同一坐标系,即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安全为前提,安全治理依托发展为支撑。例如,科技创新既瞄准产业升级的“发展性目标”,又聚焦技术自主可控的“安全性目标”。这种目标融合消解了非此即彼的选择困境,使国家安全各方面工作统筹开展、协调同步,从而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传导、叠加。
系统韧性的内生动力。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动态平衡,关键是通过结构、制度、能力等系统韧性的持续增强实现更高水平的稳定。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完整内需体系,以自身的稳定发展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完善“常态与应急”衔接的治理框架,既保持日常治理的灵活性,又确保危机响应的执行力;培育“主动防御、动态适应”的国家安全能力,在科技、金融、数据等领域形成风险识别与对冲的复合型能力储备。
协同演进的平衡样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其指导下的动态平衡机制既非静态的机械守恒,亦非应激式的被动调整,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持续挖掘发展与安全的共同价值基础,在系统演进中构建更高层级的平衡样态。总体国家安全观通过制度供给的创造性转化,将各领域安全需求转化为发展动能,同时将发展成果反哺安全能力建设,形成发展与安全互嵌、互通、互促的良性循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在动态调适中完成质的跃迁。
通过系统集成达成深度耦合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统筹国家发展与安全已成为当前我国处理国际和国内事务面临的重大挑战。“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重构了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范式。总体国家安全观所构建的“大安全格局”,突破传统安全认知的边界,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的时空坐标,通过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协同性创新的制度变革,将安全治理有机嵌入国家发展进程,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
在战略统筹层面,着力突破发展与安全的割裂思维。在纵向治理维度,运用底线思维将国家安全转化为发展进程的约束性边界,建立基于风险防控的发展规划校准机制;在横向整合维度,通过制度创新将安全治理需求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这种双向互构治理范式,既超越了要素替代的机械思维,又规避了此消彼长的零和困境。通过建立安全治理效能与发展动能转换的制度化通道,在动态平衡中实现安全成本与发展效益的辩证统一,彰显了“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下统筹二者关系的系统性治理智慧。
在制度协同层面,着力构建跨领域层级的治理矩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发展与安全关系的创造性处理,构建了具有主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新型治理范式,形成了发展与安全互为条件、相互转化、协同共进的演进逻辑。在纵向联动方面,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能顺畅传导到基层执行,让国家安全体系的制度优势真正转化为守护群众安全的实际成效;在横向协同方面,建立跨部门的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既防范经济、生态等各领域风险相互叠加,又推动解决群众关切的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切身问题。这种环环相扣的制度设计,使安全保障与民生改善相互促进,彰显了我们制度既能应对大风大浪、又能办好民生实事的独特优势。
在能力建构层面,着力打造灵活且管用的能力体系。基于当前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现实,国家要重点锻造风险转化能力。一是突破技术瓶颈,把受制于人的技术短板变成科研攻坚的发力点,让安全保障线成为创新路线图;二是灵活调配资源,建立科学储备与动态调度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推动应急保障能力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三是参与定规立标,通过国际合作推广中国方案,在区域合作中提升规则制定话语权。这些本领的强化,既为发展系上“安全带”,又让安全治理搭上发展快车,最终形成安全与发展相互支撑、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专项“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研究”(21VSZ03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