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8月17日,复旦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以下简称“两大工程”)二期成果发布暨丛书首发式在上海展览中心“2025上海书展”举行。
复旦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二期成果发布暨丛书首发式大会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丛书编委会主任焦扬,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局局长权衡,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鸣,复旦大学副校长、丛书编委会副主任陈志敏等领导专家为新书揭幕。
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丛书编委会主任焦扬,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局局长权衡,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鸣,复旦大学副校长、丛书编委会副主任陈志敏等领导专家为新书揭幕。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焦扬作“两大工程”丛书编纂主旨报告。陈志敏、张鸣、王为松分别致辞。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二期学术委员会主任、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复旦大学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两大工程”(二期)办公室主任周晔主持首发式。
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丛书编委会主任焦扬作“两大工程”丛书编纂主旨报告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人民出版社马列编辑部主任崔继新,复旦大学校长助理、二期课题负责人吴力波出席仪式。“两大工程”二期各课题组专家学者、丛书出版相关单位负责人和学生代表出席仪式。
复旦大学副校长、丛书编委会副主任陈志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鸣,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分别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工程、集成工程、示范工程
复旦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汇聚学者力量,开展有组织科研,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积极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2017年,复旦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两大工程”一期,并于2021年出版了20部学术专著。
党的二十大后,学校继续高起点谋划,继续推进“两大工程”二期工作展开。四年后的今天,“两大工程”二期再结硕果,20部学术专著陆续在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首发亮相2025上海书展。组建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展现大成果,是“两大工程”二期的工作思路。成果布局6大系列、36个研究项目,凝聚了复旦数十位知名学者、数百人研究团队的心血和智慧。
“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创新体制机制、发挥特色优势、整合盘活资源,深化对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研究阐释,服务党的理论创新、服务治国理政、服务立德树人,着力将‘两大工程’打造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工程、集成工程、示范工程。”作为一期、二期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焦扬表示,这是一次复旦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创新实践的有益尝试,希望未来汇聚更多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磅礴力量。
在吴晓明看来,“两大工程”的持续推进,不仅深化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阐释,更助力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对复旦哲学社会科学而言,“两大工程”是实现根本性转折的关键抓手:完成学术化阐释的同时,推动学科彻底摆脱“学徒状态”,确立自我主张,最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新范式。
“两大工程”助力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发布会现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周文,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青年学者何爱国分享研究和编撰体会。
从“西方中心”到“多元共生” 解读全球化新叙事的中国智慧。《全球化新叙事: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专著作者之一周文介绍,该书围绕全球化新图景的构建,进行一次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学术探索,不仅解构了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话语,更以中国实践为基,勾勒出了多元包容的全球化新路径。周文认为,这不仅是对西方全球化话语的回应,更想为世界提供一种新思考: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影响力不断攀升,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将进一步丰富全球化内涵,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公平、合理、包容的方向阔步前行,书写全球化新叙事的壮丽篇章。
以史育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由陆建松主编、复旦大学考古学科主要教师集体写作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考古学》应时代召唤而生,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献上“复旦答卷”。陆建松认为,该书突破了将传统考古学主要停留在材料学的局限,为考古发掘、研究和传播利用提供了系统性理论指导。他期待该书所倡导的“三位一体”大考古学学科体系能为未来的中国考古学带来革命性变化,在历史的书写中实现考古学以史育人的目的。
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的理论坐标。《科技强国的理论意蕴与多重维度》由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教授杨庆峰领衔,在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下,深入挖掘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背后的理论内涵。在杨庆峰来看,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不仅在于国家实力的提升,更是运用科技的力量造福人类、惠及世界的过程。置身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期待这本学术著作与人工智能引领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同频共振,在席卷全球的科技浪潮中留下回响。
以史学创新回应时代之问,书写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新篇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力求为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学理支撑。何爱国表示,书中首次系统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中国传统史学的内在契合性,这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找到了文化根基。同时,研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将中国式现代化、三农问题等重大现实议题纳入考察,体现了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传统。他认为,这一成果填补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史学梳理的学术空白,希望能通过抛砖引玉,让更多人关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新发展,致力于中国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二期学术委员会主任、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周文,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陆建松,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青年学者何爱国分享研究和编撰体会。复旦大学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两大工程”(二期)办公室主任周晔主持首发式。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新起点上,复旦大学将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工作指引,将“两大工程”的好做法、好经验坚持好运用好。学校将继续实施“两大工程”三期,以打头阵、当尖兵的奋斗精神,为上海理论工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