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伦理学研究虽然持续升温,但也面临两个难点,一是知识边界问题,二是现实政治问题。也许我们可以通过政治哲学的变式来回避这两个问题,但政治伦理研究的推进之难是不争的事实。寻找政治伦理学研究新的突破口不失为一种良方。靳凤林教授的《王道与霸道——中西国家治理逻辑的伦理比照》(以下简称《比照》)一书,深度剖析了中西国家治理逻辑在伦理维度的不同演绎,为我们审视现代国家治理这一宏大命题提供了全新而深刻的视角。它涉及宏观把握和微观透视两个层面,前者需要超越性的理论架构能力,后者需要实在性的历史洞察功夫。全书致力于理论宏旨与洞察微妙的有机结合,使题意与方法都呈现出一定的精致感。
《王道与霸道——中西国家治理逻辑的伦理比照》,靳凤林著,中华书局2024年10月版
创新政治伦理跨文化研究路径
就该书的学术价值而言,它创新了政治伦理跨文化研究的路径。深入中西政治伦理的文化内核,梳理出“王道”与“霸道”的伦理根源,并以此为主线,全方位透视、勾画出一张清晰的中西方政治伦理思想智慧图。众所周知,中国儒家“王道”治理理念源远流长,统治者需以自身高尚德行作为表率,才能赢得民众的拥护与追随,认为只有保障民生、施行德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种道德至上、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的始终,成为“王道”治理的核心伦理准则。而在西方,“霸道”逻辑深受马基雅维利、霍布斯等思想家影响,后经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的推进而形成主流。这种对权力、利益与实力的强调,塑造了西方政治生活中注重个人权利、利益博弈和权力制衡的传统。这样一种梳理使整体性比较有了正确的题位与明确的题意,让“作者想干什么”一目了然。
该书撰写的真正意图是想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多元思路,这是作者的另一层思想宗旨。当今世界,尽管全球化遭遇难以想象的逆转,但各国在国家治理领域面临诸多共性挑战,同时又因各自国情不同而有着独特的治理需求,全书为应对这些现实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启示。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比照》提醒我们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王道”治理智慧,又要理性借鉴西方在法治建设、科学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书中阐释的和谐共生、天下为公的精神高度契合。中国在国际援助、维和行动等方面的积极作为与大国担当,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各国友好交往等,与西方某些霸权主义行径形成鲜明对照。《比照》通篇凸显了中国特色国家治理模式的独特价值,以及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所贡献的中国方案。
彰显中国治理逻辑的独特优势
对于伦理学科班出身且长期在党校系统从事政治伦理教学与研究的作者来说,从宏观上把握中西政治伦理思想史和国内外国家治理之大势,也许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对宏大的理论课题进行破解与细化,没有精细功夫是无法完成的。《比照》构建了“权力—资本—劳动”的分析框架,并以此来解读中西方国家的治理逻辑。这一框架突破了传统单一因素分析的局限,从更为综合的视角揭示国家治理的内在机制。作者在“后记”中坦言,他是在对中西方权力、资本、劳动三大阶层美德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中西方不同国家三大阶层德性结构的天壤之别,对各自国家的统治策略抑或国家治理逻辑产生影响,由此生成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国家特质。如果没有作者的《追求阶层正义:权力、资本、劳动的制度伦理考量》《权力与资本:中西政商关系的伦理视差》等著作,该书恐怕是无法完成的。正是因为长期积累学术研究的“细功夫”,才促成了这部著作的“奇妙处”。
在对西方“霸道”治理逻辑的剖析中,作者运用“权力—资本—劳动”的分析框架清晰展现了权力与资本的紧密勾结。权力为资本扩张保驾护航,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大型企业,为其提供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便利等。资本则通过政治捐款、深度游说等方式影响政治决策,使政策向自身利益倾斜。这种权力与资本的共生关系在西方选举政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竞选资金多来自大财团,候选人当选后往往会制定有利于资本的政策。而在中国 “王道” 治理逻辑阐释中,通过分析劳动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权力对劳动权益的保障、对资本合理引导等,彰显出中国特色治理模式的独特优势。这一理论分析框架为学界深入研究国家治理逻辑提供了全新视角,也有助于为更精准把握不同治理模式的运行规律提供政治伦理依据。
中西方政治伦理比较研究面临着双重任务:思想史的个案分析与理论普遍性的拓展。然而,全书在完成这两个任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论述中国古代某些王朝治理模式转变时尚存不足。以唐朝为例,从唐初的“贞观之治”到后期的政治演变,书中提及“王道”治理理念在不同阶段的体现,但对于具体推行的政策,如均田制、科举制等如何贯彻“王道”中重视民生、选贤任能的理念,以及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下治理逻辑的转变,若能更详细地分析具体政策举措及其背后的伦理考量,将使“王道”在历史实践中的演变过程呈现得更为清晰。同样,对西方“霸道”逻辑的转折分析,也可增加更多细节。例如,在论述英国从殖民扩张到逐渐调整对外政策的过程中,对于工业革命前后英国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背后权力、资本、劳动关系的调整,若能深入分析,也许更有说服力。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