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反法西斯历史书写注入更具深度与温度的中国诠释

2025-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 通讯员童颖)8月16-17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西省九江市举行。此次会议旨在推动抗日战争史的深入研究,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来自海内外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

  推动抗战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在开幕式上,九江市委副书记、市长蒋文定表示,九江演绎了浸染热血、充满荣光的抗战故事,传承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伟大抗战精神,期待此次会议能够在思维碰撞中激发更多智慧火花,在互学互鉴中凝聚更多思想共识,共同推动伟大抗战精神传承创新登上新台阶、再上新高度,切实推动伟大抗战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吴永明提出,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形成更多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提高抗战史研究的整体水平,彰显中国抗战史研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九江学院党委书记李明斌简要介绍了九江学院的办学历史、发展概况与战略目标,期待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化交流合作,推动抗战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江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朱庆葆提出,在抗战史研究已进入一个需要新视角、新方法、新史料不断突破深化阶段的今天,此次会议是对伟大胜利的庄严致敬与历史真相的深刻探寻,是对民族精神与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传承,是深化抗战史研究、推动国际学术对话的宝贵契机。开幕式由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朱小理主持。

会场。主办方供图

  “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系列图书首批55部正式发布

  会上“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系列图书首批55部正式发布。“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主编朱庆葆、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徐海为“抗日战争专题研究”新书揭幕。

  朱庆葆提出,“抗日战争专题研究”项目不仅成为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被教育部列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承载着打造高校代表性、标志性学术成果的期望。它们是抗战研究学术史上一次重要的阶段性总结,更是迈向更深、更广研究领域的崭新起点。而“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的诞生,绝非一人一校之功,其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汗水与支持。徐海表示,该系列图书突破了传统叙事框架,在架构上涉及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多个领域,实现了系统性创新,填补了学术空白。期待随着“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系列图书的持续推出,抗战史研究继续向纵深推进,搭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学术桥梁。

  中国档案学会理事长杨东权提出,“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系列图书实现了思想传播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彰显,从学术成果转为全民共享的精神财富。书中关于抗战、毛泽东思想与实践的新发现,是对抗战史研究的深度拓展。这些成果深刻揭示,抗战胜利不仅源于军事行动,更根植于思想引领、实践智慧与全民动员凝聚的强大力量。期待该系列图书成为深化抗战史研究的新起点,以史为鉴,为民族复兴与学术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并在历史传承中开拓未来。

  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表示,“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系列图书的陆续问世,是对抗战史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其以宏阔的学术视野与扎实的系统研究,实现了中国抗日战争史的整体书写,深刻揭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从而有力彰显出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抗战百部著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对江苏抗日根据地展开专题研究既是其中的必要环节,也是探讨抗战时期中共政治体制以及民众动员机制的应有之义。未来期待能引入数字人文技术、拓展国际视野,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智慧。

  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提出,“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系列图书坚持将学术创新放在第一位,强调原创性、学术性、权威性,在研究方向、研究内容、框架体系、学术观点上均能做到继往开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目前抗战研究的进展和学术水平。相比于以往论著,该系列图书研究时段有所扩展、研究视野更为宏大、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史料挖掘更为全面。“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系列图书的出版,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献上了沉甸甸的学术厚礼,必将推动抗战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掀起新的热潮。

“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主编朱庆葆、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徐海为“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系列图书揭幕。主办方供图

  向世界讲述中国抗战的历史逻辑与世界意义

  在主旨演讲环节,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张宪文详细回顾了八十年来抗战研究的进展,尤其是1980年以来,我国抗日战争研究不断取得硕果、大批抗战史专题著作接连问世,深切鼓舞了“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系列图书的写作和出版工程的落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教授魏格林、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林桶法、韩国釜山大学教授裴京汉等12位学者围绕中国在莫斯科会议和开罗会议等会议中争取国际地位的过程、中国抗战与韩国独立运动的关系等进行深入研讨。在分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全球史视角下的抗日战争研究”“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抗日战争研究的新史料、新方法与新问题”等论题展开讨论。在圆桌会议环节,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景平等12位学者围绕抗战史的研究历程、抗日战争研究中新史料的挖掘与运用、新时代如何实现抗战史研究高质量发展、传统抗战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抗战史研究的国际视野等问题展开探讨。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有必要进行抗战史研究的系统性回顾与前瞻性展望,以更宏阔的学术视野与国际视角,完善抗战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强化海内外学术交流纽带,汇聚全球研究智慧,积极回应国家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重大需求,呼应社会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筑牢价值根基的深切关切,推动抗战史研究迈向新征程,让这段关乎民族存亡、人类命运的历史,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世界反法西斯历史书写注入更具深度与温度的中国诠释。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梁晨在会议总结中强调抗战史研究需持续拓展视野、创新方法,进一步整合跨国档案、深化区域史、关注弱势群体、创新记忆传承,以更扎实的研究、更开放的对话,向世界讲述中国抗战的历史逻辑与世界意义,让“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理念代代相传,推动抗战史研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会议由南京大学、哈佛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九所大学主办,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九江学院承办。

【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