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科技创新的鲜明特质

2025-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在创新的多维表现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新方位,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科技创新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坚持系统性的顶层战略指引
  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肯定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进步,详细列举机器的使用、化学的应用、轮船铁路电报等科学技术成果。同时,他们指出,进行共产主义的“精神生产”,必须“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素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实践中,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自由提供现实基础。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他们观察到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指出生产力发展归根结底“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进步和解放生产力的关键。回顾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始终把科技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转化为民生福祉的重要动能,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繁荣兴盛的不竭动力。党领导科技创新事业的奋斗史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运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而科技创新则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因此,党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核心地位,通过制定一系列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保科技投入的持续性和战略性,从而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导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和战略性。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科技创新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党中央始终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审视科技创新,这种宏观视野决定了科技创新不再是零散的、自发的行为,而是被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跨越新世纪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党的十八大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到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中央就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始终坚持对建设科技强国进行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坚持人民性的价值追求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四个面向”中的最后一条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刻彰显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人民性价值意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在科技创新领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领导科技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科技发展可能导致的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恶化、技术异化等问题形成了本质区别。从脱贫攻坚中的科技助力,到医疗健康领域的进步,从智慧城市建设到绿色低碳技术发展,中国科技的进步成果广泛惠及全体人民,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科技发展的人民性。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科技创新的人民性归根结底要靠科技人才的创新实践成果来体现,惠及人民群众和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科技报国、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黄大年、李保国等一批新时代优秀人才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感人事迹,无一不是科技创新人民性的行动彰显。党领导科技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指导,其价值宗旨是建立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之上的,体现了人民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十五五”时期是实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目标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入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重要时期,我们党需进一步强化对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领,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创新、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开放性的科技发展理念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科技创新过程中,不仅强调自主创新和自力更生,也展现出显著的开放性特质。2024年6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当前,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生态体系整体效能至关重要,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首先,开放性体现在对生产力全球化趋势的深刻认识上。在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要素的流动是必然的,阻碍这种流动就是阻碍自身生产力的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是闭门造车,而要在开放合作中实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了生产力的快速提升。这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辩证地将外部先进技术转化为内在发展动能,最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与发展。其次,开放性是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把握。一方面,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体现了解决中国自身发展中所面临的特殊问题的决心,防止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另一方面,我们党又深刻认识到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全球化进程是大势所趋,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积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最后,开放性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紧密相通。党领导科技创新不仅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致力于为解决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将科技发展视为一项全球公共产品,通过共享科技成果、推动技术转移、提升职业技能等,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这超越了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最终走向的深刻洞察。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党史党建研究中心秘书处副主任)
【编辑:王志强(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