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探索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

2025-08-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刘艳菲  张晓涵
  8月6日,“第二届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工作坊”在河南南阳落下帷幕。在为期五天的学术工作坊期间,主讲学者的讲授涵盖中原地区青铜文化发展演变与铸造工艺、青铜器的重要考古发现与最新研究成果、中原和南方地区青铜器与工艺的互动交流、现代科学技术在青铜器研究中的应用等话题,展现了学术界在古代青铜器研究领域的前沿探索。主讲学者和学员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聚焦中原青铜器文化
  在中国青铜文明的壮阔版图中,中原地区尤为熠熠夺目,承载着从商周至秦汉的青铜技艺与文化密码。近年来,学术界通过考古发掘、科技分析与多学科融合,不断揭开这片土地上青铜文化的深层内涵。中原青铜器文化中铸造工艺的独特性与传承性,始终是研究的焦点。“从全球视角看冶铜技术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中国和世界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交流。中国冶铜技术在商周时期达到高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铜锡铅三元合金配比和泥范块范法铸造技术体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海旺梳理商周时期的技术成果时表示,中原青铜文化以铜锡铅三元合金配比技术为基础,形成了成熟的泥范块范法体系,这种技艺在春秋时期达到高峰。莲鹤方壶的分铸法、云纹铜禁的失蜡法,无不彰显工匠的巧思。更重要的是,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政治权力和礼仪制度的物质载体”,冶铜业发展还为后来的铁器时代奠定了技术根基。
  从商周的整体风貌到商代晚期的殷墟,青铜文化的演变更显复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苏荣誉注意到殷墟青铜器的繁荣与衰退,不仅与政治、经济因素相关,更与南北文化交流密切相关。他以铸铆式后铸工艺为例,认为这种见于妇好鸮尊等器物的技术,可追溯至早商李家嘴簋,经中商传承至晚商,体现了南北技术的汇合;而南方特色的高浮雕纹饰在殷墟仅零星出现。在他看来,殷墟青铜器的“物质文化生命史”应贯穿铸造、使用、埋藏的全过程,技术偏好与社会需求体现了其演变的核心逻辑。
  随着考古新发现的涌现,夏商周时期的中原青铜文化发展脉络愈发清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琴聚焦这一时期的发展轨迹,提出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为青铜文化萌芽期提供了实证,此时青铜器已成为王权象征与礼仪载体;商代郑州商城与安阳殷墟的铸造成就,尤其是后母戊鼎、妇好墓青铜器,标志着商代晚期青铜文化的高度繁荣;西周时期的成周及周边的青铜礼器,形成了更加复杂的礼器组合和更规范的礼乐体系;东周时期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淅川下寺楚墓的青铜器,展现了群雄并起时代的风格多样化。这些器物既是中原青铜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从萌芽、繁荣、转型进而衰落全过程的缩影。
  为青铜器研究
  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手段的介入,为青铜器研究打开了新窗口。国内外文博领域从传统X射线探伤到X射线CT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奠定了现代文物保护从“表面观察”到“立体解析”转型的基础。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副主任丁忠明表示,X射线CT技术具有“透视”能力,能透视商代晚期青铜斝的柱帽连接结构、殷墟青铜鼎足内的“金属盲芯”设计,以及三星堆青铜器盲芯的材质与形态等,从微观角度管窥古代工匠在铸造过程中的发明,实现“透物见人”的学术主张。展望未来,X射线成像技术将在文物保护修复、价值认知、真伪鉴别和数字化传承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成为破解历史文明密码、推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
  材料科学与考古学的跨学科融合,为青铜器研究提供了更加科学和精准的研究路径,推动对青铜文明科学内涵的深入理解。“青铜器材质的微观分析为揭示青铜器的合金特性、工艺流程与技术演变奠定基础。”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王全玉介绍,不同合金成分会影响青铜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颜色。而金相显微镜等仪器的应用,让研究者能从微观层面复原青铜器的生产,解析其贸易轨迹。她以曲村—天马遗址青铜器等为例,说明科学检测数据如何辅助重建工艺细节,但同时强调数据解读需严谨,避免锈蚀干扰与过度推断。
  丰富案例
  为青铜器文化提供实证
  田野考古的新发现为青铜器研究提供了丰富样本。郑韩故城遗址发现大量青铜器相关墓葬(墓地)、窖藏、祭祀遗存,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青铜器群展现了春秋时期郑国的工艺水平与文化特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樊温泉介绍,该处故城的胡庄韩王陵、兴弘花园墓地等出土青铜器群组合,为探索中原礼乐制度提供了大量珍贵实物资料。祭祀遗址的九鼎八簋则还原了礼乐制度。科技分析更揭示了其工艺融合晋楚特色,为区域交流提供了实证。
  青铜器的纹饰不仅是装饰,更是思想的载体。东周铜器细密纹饰的制作和莲鹤方壶的装饰逻辑,是体现创作者创作工艺和意图的重要例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青年学者苟欢以东周铜器细密纹饰和莲鹤方壶为例分析认为,两个案例从工艺细节和纹饰装饰逻辑两个层面,体现了纹饰生成的具体过程。综合运用技术史和艺术史方法,有利于深入理解青铜器的纹饰制作及其含义。
  青铜器文化研究的复杂性使多学科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常务副院长郎剑锋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工作坊作为人才培养、科研与交流平台,旨在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多学科交叉,创新协同育人模式。丁忠明表示,工作坊通过专题研讨、实物观摩与思想碰撞,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课堂知识向立体认知转化。
  学术工作坊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平顶山博物馆、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协办。
【编辑:韩卓吾(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