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王广禄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8月6日,江苏省热点难点问题专家座谈会暨第七届区域海洋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连云港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等议题展开研讨,为区域海洋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视角看,近年来海洋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占全球GDP比重持续上升,海洋经济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实际看,2024年,全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标志着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为我国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动力。
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认为,催生上述趋势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随着陆地资源的充分开发,人类亟须探索新的发展空间,海洋成为重要的战略选择。二是海洋蕴藏丰富的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系统化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海洋空间、创新海洋技术、培育海洋产业势在必行。三是全球海洋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增长引擎。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认为,海洋强国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发展高质量海洋经济,建设强大的海洋科技,构建完善的海洋治理体系,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要推动海洋经济实现从规模速度向质量的跃升,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策源力、空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完善区域海洋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海洋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全局,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连云港市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汇聚了多种海洋资源,海洋经济资源禀赋独具优势。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市发改委主任李莉表示,海洋不仅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宝库,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近年来,连云港市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连云港向海图强,加快打造陆海统筹、蓝绿交融、开放创新、宜居宜业的海洋城市,国际枢纽海港的能级不断提升。未来,要聚焦区域海洋高质量发展,深入研究分析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推动江苏乃至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更加注重创新驱动
与会学者认为,海洋经济发展受到全球人口、经济、气候与环境、科技、海洋规范与管理等因素影响,而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进步将在应对与海洋相关的环境挑战、推动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万荣认为,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之一。海洋科技水平决定海洋经济的开发程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聚焦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伴随我国海洋科技的创新,海洋传统产业数智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海洋新兴产业持续培育壮大。而包括水产资源种质创新、远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发展、数智赋能资源预测和渔业管理等新技术在内的诸多新要素、新动能的注入,成为驱动海洋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将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持续释放蓝色经济潜力。
推动科技创新由陆及海,激活“蓝色宝藏”。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秦诗立认为,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要以高端制造、智慧海洋、绿色发展为核心,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以新技术驱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基因技术、新材料在海洋领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海洋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胡振宇以水声通信和水下无线组网技术为例分析说,该技术集成海洋感知、智能控制、数据分析、数据融合与可视化等,构建起“水下Wi-Fi”和“水下卫星”导航通信网络。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磊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已步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进行战略性选择的阶段。智能经济浪潮下,无论是存量产业的提质增效,还是新产业创造,都离不开人工智能驱动的产业创新。只有让人工智能驱动产业创新,才能将生产力潜力转化为现实。“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将以更深、更广的视角认识海洋,以更加可持续的方式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万荣表示。
强化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
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发展海洋经济。秦诗立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健全海洋经济发展体制和多元协同机制,完善重大项目统筹、涉海空间管理、产业集群发展等制度安排,系统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体系。聚焦示范任务,坚定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信心和决心,从自身优势出发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海洋经济法治化建设,为打造现代海洋城市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扎实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发挥自贸区在国际海洋竞争中的“突围”作用。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倪海清表示,要对标国际经贸规则,为海洋渔业、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海工装备等前沿产业构建高度自由便利的贸易投资管理制度。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区域合作建立海洋创新实验室,促进深海科技创新合作与成果共享,合作设立海洋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地。探索海洋生态环境共同保护体制机制,共同开展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设立跨海域海洋特别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并积极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探索建立蓝碳交易市场。
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在秦诗立看来,当前的全球海洋治理日趋规范、更加重视合作。中国已成为全球海洋治理的关键参与者,积极参与全球海洋规则的制定和国际海洋治理合作,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未来全球海洋治理将进入以科技为驱动、全球协作共生的新阶段,治理框架将更加统一,深海资源、极地治理、生物多样性等领域成为合作重点。要进一步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共享共赢。
张磊认为,要以人工智能赋能海洋城市治理,使其成为“城市大脑”“经济社会大脑”,助力面向人工智能的海洋城市建设。通过推动人工智能国际合作,提升我国治理话语权,建设最广泛的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国际联盟,推动面向全球的开源创新以及面向海洋城市本地的产品生产,形成智能经济分工新格局。
会议由江苏省社科联主办,中共连云港市连云区委、连云港市发改委、江苏海洋大学、连云港市社科联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