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在新时代大有可为

2025-08-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评论员

  新文科建设呼应着社会大变革的需求,承担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重任,是事关高等教育全局的重要事业,也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举措。

  哲学社会科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科,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古今中外杰出的思想文化大家,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解决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思想探索,留下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直接相关,但也导致文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被忽视,人们对文科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文科的重要性被低估。时至当下,不重视甚至诋毁文科的声音时有出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

  文科属于思想文化领域,其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往往通过观念革新、理论探索、思想启迪、伦理化育等不易被直接“看见”的方式进行,因此不明所以者难免视之为“无用”。其实,这是对文科的偏见和误解。自古以来,文科承载着对真的追求、对善的坚守、对美的体悟,蕴含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其思想智慧和理想追求,润物无声地融入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强势影响,就忽视了文科的重要作用。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二者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文科的作用被忽视,与文科自身出现的问题也有一定关系。目前,有些研究成果受制于“纯学术”的认知局限,缺少足够的现实关怀,陷入脱离实际、自说自话的困境;有些研究成果止步于材料搜集和挖掘层面,忽视了学术研究的价值导向性;有些研究成果盲目崇信西方理论和方法,食洋不化,缺乏主体性和学术立场;有些研究成果深陷于壁垒森严的学科划分中,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分析不够全面和透彻。这些都是文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花大力气解决,但不能因此就低估和忽视文科的作用。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近年来,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日益复杂多样的社会现实,新文科建设被提上日程,受到广泛关注。新文科建设是新形势下促进文科发展的创新举措,承担着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推进新文科建设过程中,需切实解决文科研究存在的问题,具体可以从如下三方面着手。

  坚持立足实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深耕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肥沃土壤。推进新文科建设,要立足中国实践,加强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新文科的研究成果,应依托具体实践,研究结论要从实践中来,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样才能让研究扎根脚下的大地,与中国实践血脉相连。新文科建设应直面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广泛调研与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案,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强化价值引领。文科研究兼具价值性与学术性,强化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文科研究不是坐守书斋的纯学术,也不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而是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活动,是蕴含价值关怀的创新性探索。文科研究的价值维度守住了、做好了,新文科建设才能更好地完成使命。此外,新文科建设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推动融合发展。当下,新兴科技不断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正深度渗透文科领域,跨学科融合发展已从方法论提升到认知论的层面。我们亟须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驱动,深化其与文科专业的融合,在发展新兴文科专业的同时,大力推动传统文科专业的转型升级,构建文科与理工农医深度交叉融合的新格局。随着不同学科专业融合进程的加快,新的思想火花和研究视域会不断涌现,进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新时代,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新文科建设责无旁贷。新征程,面对新的时代课题与现实要求,新文科必将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编辑:王禧玉(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