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习者对数据共享的批判性认知

2025-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综合外媒报道  随着教育系统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学习数据量日益增长。在当前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的背景下,将学习者产生的数据以符合伦理的方式整合到教育实践中迫在眉睫。《人文社科通讯》期刊近期发表了一项由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学院科学哲学与宗教研究系助理研究员路易斯·隆吉(Louis Longin)和慕尼黑工业大学社会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科学系学习分析与系统实践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合作的跨学科研究,该研究对比了独立思考和群体协商对数据共享伦理认知的影响。
  隆吉观察发现,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频繁探讨数据伦理使用问题,且普遍认同学习者应有权自主决定数据处理方式。不过,当前的伦理争议多聚焦于政策规范与算法设计,鲜少探究学习者实际参与决策的实践路径。
  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隆吉等人将互动式决策方法引入教育场景,考察情境因素如何影响学习者对数据共享的意愿。研究团队组织60名受试者开展实验:在完成独立思考阶段后,参与者进入小组讨论环节,最终需对不同情境下共享数据的接受度进行量化评估。
  隆吉等人发现,小组讨论能够提升学习者对数据在不同教育技术场景下被收集的敏感度。例如,学习者会开始关注数据收集者的身份。实验显示,参与者在小组讨论前对各类数据共享情境缺乏明确区分,而在讨论后,他们在数据共享决策时变得更加审慎。与此同时,研究团队还观察到小组讨论存在一定的倾向性:当讨论涉及私营公司数据共享时,参与者往往聚焦于潜在收益;而当数据共享对象为政府机构时,学习者则更倾向于表达对数据流向的疑虑。这种差异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机构数据使用目的的不同认知。
  该研究作者之一、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社会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奥列克桑德拉·波凯特(Oleksandra Poquet)指出,面对人工智能辅助学习场景下的数据收集量的持续攀升,为学习者打造更优质的决策辅助工具已成为当务之急。隆吉进一步阐述,数据的授权同意具有鲜明的情境特质。基于此,如果教育机构在数据授权流程中嵌入小组讨论环节,将有力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型,使学习者能够更有意义地参与关乎自身数据的决策。
  隆吉等人的研究推动了数据保护观念的转变,促使人们从单纯的技术层面考量转向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参与式数据治理模型。该研究还引发了关于参与这些决策所需的批判性素养的探讨。
  (刘雨微/编译)
【编辑:赵琪(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