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地处东西方文明碰撞交汇的前沿,被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视为世界的“心脏地带”。在历史长河中,持续不断的人口迁移、帝国博弈和文化融通塑造了该地区复杂多样的民族构成和语言面貌。苏东剧变后,“回归欧洲”成为中东欧国家的普遍追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东欧国家的语言政策也在语言民族主义与欧盟制度框架间不断寻求平衡,这也成为转型的主要特征。
语言与中东欧的国家建构
基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原则,依靠语言强化主体民族身份,进而建构国族认同,被大部分中东欧国家视为维护独立与主权的重要手段。最典型做法是“建构”一门与主体民族名称一致的语言,并通过立法将其确立为本国的官方语言。
1991年克罗地亚宣布独立后,克罗地亚语在该国学界和政界共同推动下与塞尔维亚语发生了系统性区分。相比之下,作为波黑穆斯林身份象征的波斯尼亚语本体建设相对滞后。北马其顿作为另一个脱胎自前南斯拉夫的国家,其官方语言——马其顿语的属性则受到邻国质疑,保加利亚至今仍将其视为保加利亚语方言,该国加入欧盟的进程也因此受阻。
在立法层面,目前共有14个中东欧国家在宪法中将主体民族语言确立为本国官方语言。其中,民族构成复杂的罗马尼亚做法最为极端,罗马尼亚在宪法中明文规定关于官方语言的条款不得修订;斯洛文尼亚则考虑到特定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赋予了意大利语和匈牙利语地区性官方语言地位;北马其顿则因境内的第二大民族阿尔巴尼亚族群(约占总人口的25%),于2018年赋予了阿尔巴尼亚语官方语言地位,成为唯一拥有“双官方语言”的中东欧国家。目前,没有在宪法中明确官方语言的仅有波黑和捷克。波黑是中东欧仅存的民族联邦制国家,拥有三个主体民族,与之对应的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和波斯尼亚语实际上享有官方语言地位。捷克语在捷克的官方地位则通过《消费者保护法》《教育法》等法律隐性确定。
欧盟对中东欧国家语言政策的影响
语言是民族身份的最显著标识,片面凸显主体民族语言地位势必会对境内少数民族造成压迫感。尽管中东欧国家在宪法中均包含语言权利平等的条款,但仍不足以打消少数民族的疑虑。由于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属跨境民族,语言权利之争引发的族际矛盾极易升级为国际争端。无论是苏东剧变,还是其后在波黑、科索沃等地爆发的战乱,都带有语言民族主义的影子。为维护相关国家以及整个欧洲的安全和稳定,以欧盟为代表的超国家组织在抑制语言民族主义、协调族际冲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针对中东欧各国棘手的民族问题及其“融入欧洲”的普遍愿景,欧盟及相关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陆续颁布了《关于少数民族问题高级专员的赫尔辛基决定》(1992)、《保护区域和少数民族语言欧洲宪章》(1992)、《哥本哈根标准》(1993)、《稳定公约》(1994)、《保护少数民族框架公约》(1995)等一系列规约性文件,将包括语言政策在内的诸多少数民族政策列为入盟附加条件,并通过专门机构对入盟申请国进行审查。中东欧国家在这一制度框架下努力完善本国法律,强调少数民族语言权利,使之与欧盟政策体系相适应。
可以看出,中东欧国家在融入欧盟制度框架的背景下,也促成欧洲国家间在少数民族权利保障问题上展开合作,并建立起欧洲区域性的少数民族权利标准和保障机制。不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相关标准仅仅是一道极高的“准入门槛”,对正式成员国缺乏约束力,相关法律条款往往停留在纸面。随着欧盟公民多语能力和迁徙自由度的提升,及其对“欧洲公民”身份认同的巩固,语言民族主义的生存空间将被大幅压缩。
语言与中东欧国家的未来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东欧地区亦无法置身事外。在对中东欧国家语言政策的动向进行判断时,有两个趋势值得重点关注。
其一,该地区的人口、民族、语言结构正在发生较大变化。一方面,由于出生率持续低迷、大量青壮年移民海外等原因,中东欧各国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中东危机和乌克兰危机导致大批难民涌入,中东欧各国也积极吸引外国移民,以填补本国的劳动力缺口。目前,旅居捷克的越南裔人口超过6万,越南语已成为受该国少数民族理事会认可的语言之一;罗马尼亚近年来则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大量引进劳工,总数约有5万人。这些变化可能促使相关国家改变对少数民族的定义,进而制定覆盖面更广的少数民族语言权利保护政策。
其二,欧盟将维护语言多样性、鼓励多语学习视为重要政治任务,在《教育与培训白皮书》(1995)中提出“每个人都应获得并保持用除母语外至少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即“1+1>2 模式”),学习对象主要限于欧盟官方语言。《里斯本条约》(2000)则提升了政策包容性,鼓励民众学习欧盟官方语言之外的其他语言。统计数据亦表明,英语等受到青睐的语种往往具有更强的国际通用性,能够帮助个人获得更多学习和工作机会。
当前,中国在中东欧国家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华侨华人在该地区也有广泛分布。鉴于此,应充分利用所在国的制度特点,鼓励和帮助华裔争取少数民族地位及母语教育权利,在增进其对祖国认同的同时,促使其成为国际中文教育在中东欧地区新的增长点。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