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学习激发银龄活力

2025-07-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应对老龄化,不能只停留在“养得起”,还要让老年人“活得好”“融得进”“做得到”,真正把“银发浪潮”变成“长寿红利”。激发银龄活力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战略抓手。从这一视角出发,“普通话+方言+外语”的多语能力协同发展,正逐步展现其在“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价值老龄化”融合格局下的系统价值,形成以语言赋能为支点的多层次银龄参与体系。语言是人的基本能力与社会参与的重要媒介,语言学习成为推动老龄群体提升生活质量、实现价值延续的重要支撑。

  多语学习作为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认知与文化实践,正成为构建健康中国、推动老龄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深入挖掘语言学习在认知、心理、社会维度方面的积极作用,不仅有助于实现老年人自身价值,也为我国人口老龄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制度支撑与实践路径。

  多语学习延缓老年人认知退化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延长老年群体的预期寿命。研究显示,65岁以后认知能力的下降是影响生活质量和公共支出压力的关键变量。语言学习作为一种高级认知功能与系统性认知活动,能显著激活大脑多个区域,特别是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体区,有助于增强注意力、工作记忆和执行控制等高级认知功能。这种激活不仅在学习过程中发生,更对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疾病具有实质性效果。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2021年我国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痴呆患者的总数将近1700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在此背景下,多语学习作为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日益显现出在提升“认知储备”方面的重要价值。研究表明,多语学习可有效激活大脑多个功能区域,语言切换能够让老年人灵活地控制和运用认知能力,有助于预防甚至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等的发病时间。相较传统药物路径,其非药物干预特性与低成本优势,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提供了具有现实可行性的非干预辅助方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强调,要全周期保障人群健康,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加强老年期重点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管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把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福建、江苏等地在老年公共卫生服务中已将认知筛查作为重点任务,并探索将语言训练纳入干预路径。福建省晋江市出台的《老年人群认知功能评估工作方案》,计划为6个街道及部分养老机构的1.5万名65岁以上老人开展认知功能筛查,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协同防治网络,降低痴呆症发病率与致残率。因此,多语学习不仅是一项兴趣爱好,而且正在成为以“非药物手段”延缓脑功能退化的可推广实践。

  多语学习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

  积极老龄化不仅是生理层面的健康延续,更包括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面对退休、空巢、角色转换等多重心理挑战,易陷入焦虑、孤独甚至无意义感。如何让老年人“心理安、情绪稳、精神足”,已成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重要课题。语言学习作为一种明确成就感的过程,具备天然的适老属性,能够为老年人重建目标导向型生活结构提供有效支撑。在学有所成、学有所获的过程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掌控力显著增强。

  《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指出,我国有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6.2%为中重度。持续参与语言学习等社交型活动,有助于缓解孤独感与无助感,提升情绪调节能力,降低抑郁风险,最终推动身心协调发展与老龄群体的积极转型。语言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体验,是缓解老年阶段心理脆弱的有效心理资本。语言学习提供了情绪调节与社会连接的天然场域——在多语课堂中,老年人不仅能挑战自我、结交朋友,还能通过外语对话表达对新事物的好奇与希望。上海徐汇区等地老年大学已开设旅游英语口语、新概念英语等多语课程,深受欢迎。沈阳皇姑区四台子街道溪湖东社区“银龄课堂”英语口语公益课项目结合情景演练与文化体验,使语言学习成为一种“生活实践”。心理上的“年轻化”,正是从这些学得下去的细节中开始发生的。

  多语学习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

  一个老龄友好型社会的核心不仅是“照顾老年人”,更是“相信老年人”。在现实中,老年群体常被简化为“被照料者”,其经验智慧、参与意愿和创造能力未被充分激活。在社区治理、文化建设、数字社会等多个领域,老年人的参与渠道依然有限,表达机制和话语空间亦有待拓展。如何打破“静默老龄”的刻板印象,真正赋予老年人表达自我与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是当下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鼓励其参与、融入、发声,正是实现“老有所为”的制度关键,更是推动包容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部署了9方面具体工作任务,其中包括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增强发展要素支撑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2025年《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强调创新老年教育,拓展学习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普及健康教育,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语言学习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切入点,助力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跨代交流和跨文化传播。

  在浙江、江苏等地,“家门口老年大学”建设全面推进,鼓励多语学习者参与旅游讲解、社区导览、青少年辅导等志愿活动,成为真正的“社区文化桥梁”。2025年3月,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老年大学黄家溪教学点英语班开班。英语班的开设不仅是老年教育的延伸,更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学习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新模式。”一些社区的老年外语角,甚至成为街道举办国际活动时的主要支持力量。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融入钥匙”,帮助老年人打破孤岛,重新进入公共领域。正如浙江老年志愿者“西湖阿姐”陈幼娟所说:“我们杭州的老年人,也是可以用英语帮助国际友人的,这也特别能展示我们杭州市民的良好形象!”

  多语学习看似小事,实则映射的是国家在深度老龄化背景下对“积极、健康、有价值”老年生活的顶层设计回应。它在认知健康中助力脑功能延缓,在心理建设中提供目标感与成就感,在社会参与中搭建跨代沟的桥梁与社区融入的舞台,正在成为提升“银龄活力”的战略路径之一。老龄社会不应是被动承担,更应是潜能释放。语言学习的推广,不仅是回应个人对精神生活的渴望,更是以微行动撬动宏观结构变革的“桥梁机制”。积极应对老龄化,不仅指延长寿命,更要让老年人更有活力。全社会应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拓展老龄事业发展新空间,让广大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实现有尊严、有价值、有质量的幸福晚年。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词汇联想网络构建增龄化轨迹研究”(23BYY17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编辑:项江涛(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