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是受灾社区恢复经济韧性的关键

2025-07-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综合外媒报道 极端天气等气候问题会对社区的发展甚至人类福祉造成灾难性后果。近日,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研究人员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银行业可以成为提升社会和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

  《经济学人》曾刊发文献综述,总结了银行业受到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在调节对实体经济影响时起到的作用。文中提到,自然灾害会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然而,对于经济和金融体系发达以及资本充足的国家银行来说,负面影响的时间通常较为短暂,银行能够迅速从负面影响中恢复。因为,其严格的监管和资本需要量(capital requirements)可以帮助这类银行更好地抵御灾难性冲击,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单一的自然灾害事件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构成重大威胁。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严重的自然灾害会对其银行等金融机构产生更持久的影响,其中包括金融风险增加、银行盈利能力减弱等;进而导致这些银行在受到冲击后难以提供信贷服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受灾家庭和企业的经济困难。

  研究人员提到,经济发展程度是经济韧性和抵御外部冲击能力的最佳预测指标之一。富裕国家往往拥有很多恢复经济韧性的资源,贫困国家则缺少这些资源,而金融部门是放大这一问题的关键。研究人员还发现,那些更传统、本地化、规模较小的银行通常也更具韧性。与此同时,效率和盈利能力较低的国有银行往往深度参与经济复苏融资,它们对地方经济韧性也产生了积极影响。研究人员提醒政策制定者,要做好不同类型银行的数量权衡,才能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恢复本地经济韧性。

  (赵倩/编译)

【编辑:赵琪(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