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总结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了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会议还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并提出“七个着力”。如何理解这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这“七个着力”之间又是何种关系?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姜玲。
系统把握“七个着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本次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何整体把握这“七个着力”?这“七个着力”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姜玲: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凝练为“一理念、一主题、一主线、一抓手、五转型、一底线”。“七个着力”与总体要求之间形成“目标—路径—支撑”的闭环,为人民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系统集成方案。
“七个着力”的内在关系可通过“三维并进、三层协同”的整体性逻辑来理解,形成人民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制度集成与创新路径。
三维并进是指“空间—动力—治理”三大维度的整体跃升。在空间维度,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是空间治理的首要任务,奠定起宏观骨架,更强调协调发展,“宜居、美丽、韧性”依次回应了人民生活、生态文明、安全底线三个方面,实现了由宏观结构到微观品质的递进演化。在动力维度,构建起循环机制,其中,“创新城市”激活新质生产力,“改革”打通制度梗阻,“开放”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改革、开放、创新螺旋上升的放大效应。在治理维度,则强化德法并举、数智赋能,“文明城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形铸魂,“智慧城市”以数字技术赋能精准治理,实现文化软实力与科技硬支撑的同频共振。
三层协同是指人民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范式形成。在基础层,以“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锚定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确保城市永续发展有章可循。在功能层,以“创新、宜居、美丽、韧性”同筑,分别筑牢产业动能、民生底板、生态底板、安全底板,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安全协同共进。在引领层,注重以“文明、智慧”双轮驱动,通过文化软实力与数字治理力实现价值引领、效能倍增,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迈上新台阶。
以制度创新引领城市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网:聚焦“七个着力”,哪些是党中央关于城市建设一脉相承的措施?哪些是结合当前城市发展提出的新举措、新要求?
姜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其根本在于党中央对城市工作的顶层设计与制度供给始终保持了历史延续性与时代开创性的有机统一。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再次以“七个着力”擘画未来,既一脉相承地坚持了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人民城市理念、城市生命体系统思维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又依据城镇化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特征,注入韧性治理、新质生产力与数字文明等关键变量,实现了制度传承与范式跃升的辩证统一,拓展了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全新内涵。
具体来看,一脉相承主要体现在制度深化的“四个延续”。一是人口与空间治理的延续,“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承接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将“人口、产业、城镇、交通”视为一个动态耦合系统整体推进。二是民生底线的延续,“宜居城市”与“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延续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实施“安居工程”“造福工程”,以及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考察中对“住有所居”的持续关注。三是生态文明路径的延续,“美丽城市”中“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与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同根同源,提出实施城市生物多样性,让鸟语花香成为城市标配。四是文化保护机制的延续,“文明城市”强调“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与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形成价值同构,并创新性把保护历史文脉、塑造风貌特色、滋养市民精神、提升文明高度予以贯通。
面向未来,“三个明确”彰显出制度创新。明确将“韧性城市”上升为顶层部署,会议单列“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要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并明确“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标志着我国城市风险管理从行业规范走向国家制度。明确提出“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通过城市更新形成“新质生产力”孵化器,进而强化城市在双循环中的枢纽功能。明确构建“文明—智慧”双轮治理范式,“文明城市”与“智慧城市”并提,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形铸魂,以数字技术赋能善治,实现文化软实力与科技硬支撑融合,有力支撑形成以党建引领、法治为纲、人民为中心、科技为翼的系统治理革命,让市民服务热线成为撬动这场革命的“牛鼻子”,助力实现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刘越/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