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文学批评何去何从

2025-07-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随着AI技术的加速迭代,尤其是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正面临着一次深刻变革。在人机交互的新技术情境中,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也受到了剧烈冲击,由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文学的本质、文学的价值以及文学的终结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文学活动的介入,将再次重构作品、作家、读者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文学批评也将面临新的范式转型。笔者认为,把握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新特点,探究技术赋能文学批评写作的可能性,是破除当前文学研究难题的现实路径。当然,在人机交互的文学批评中如何平衡算法批评与人文批评之间的张力,如何在追求文学批评独创性的同时激发出新的活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文学批评的范式转型

  媒介技术变革对文学研究的影响持续发生,不同的媒介形态助推着文学批评范式的转变。莱文森提出媒介发展三段论,认为媒介变革经历了从旧媒介、新媒介向新新媒介发展的演变。其中,新媒介和新新媒介,即波斯特所言的以电子和数字媒介传播模式为核心的“第二媒介时代”。与之相应,柯比提出了“数字现代主义”的文化概念。他强调,20世纪末数字技术的革新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转移到了对拟态世界和虚拟现实等数字文化空间的考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从符号主义人工智能到当下的以ChatGPT和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AI时代。这一变化连带着文学研究生态的变化,文学批评也在新环境中面临着话语表达、文本阐释和研究方法等层面的范式转型。

  首先,AI时代的文学批评面临着批评主体的重塑。从数字媒介的拟态环境到人工智能的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文学将成为文学研究的新领域。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出现,“人的文学”的观念也受到挑战。当人机共创式的文学批评写作成为现实时,这意味着人已经不再是文学批评的唯一主体。AI技术的参与使得一个由专业批评家和普通读者共同构成的人机协作共同体形成,文学批评的主体将走向多元,具有混合性。其次,文学批评正经历着话语表达的更新。AI时代的文学批评,需要适应人机交互文学创作的理论话语,文艺学面临着新的知识话语重构。生成式AI语言大模型的出现,在数据检索、文献分析和文本阐释等层面改变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媒介的新特性,立足当下的文本和经验,更新传统的批评话语和审美观念。最后,AI时代的到来导致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变。AI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催生了数字人文批评、跨媒介批评和跨学科批评等。在这种情境下,文学批评应当直面技术时代的新变,关注人工智能与文学批评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赋能

  文学批评的多重路径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学批评的深度互动,将成为文学研究的新趋势。尤其是在技术介入文学写作时,文学批评中的算法批评就体现出强大的数据分析和资源整合能力,从而提升文本分析的效率和客观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文学批评将在人机交互的深度对话中展开。因此,探索如何将算法批评和人文批评相结合,以及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文学批评实践赋能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人工智能基于数据算法的技术逻辑,擅长通过分析模型对文本的语言和结构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推进文本细读。尤其是在面对海量文本和超长篇小说等时,AI技术的参与能够通过量化分析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叙事结构和文学形象等进行考察。通过建构“编码—解码”的研究模式为批评家的深度阐释提供数据支持,探索通向文本阐释的新路径。

  第二,人工智能基于对话性的持续学习能力,可以在人机交互中激发问题意识,推动读者批评的深入开展。人机共创文学加速了对作者权威的消解,同时强化了读者在文学作品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认为,审美活动中主客体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主张在复调的对话中对文本展开动态阐释,强调一种“未完成性”。在人机交互的技术语境下,从文学创作到文本阐释都将在人机协作中形成新的互文性机制。AI技术通过大数据预测、文本数据的可视化呈现、数字虚拟的具身体验等,打破了传统以人为主体的对话关系,强化了读者的参与和批评主体的多元。

  第三,人工智能基于跨界思维模式,在跨学科、跨文化和跨媒介的文学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AI技术实现了当下文学研究“文学+”的跨学科知识生产,如莫莱蒂就提出远读法(Distant Reading),主张通过数据模型对大规模的文本进行量化研究,注重文学系统和文学史的整体性考察,以此对文本的细读进行补充,从而拓展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跨学科视域。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还擅长语言、图像、音频和视频的多模态处理,并在跨媒介的情景中实现文本阐释的边界突破。随着数字复制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赋予传统艺术形式新的生命力的同时,也拓展了文艺批评的论域。

  文学批评的未来及反思

  人机交互文学批评融合算法批评和人文批评,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模式。人机共创写作在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有批评家表现出对于未来的隐忧。笔者认为,对人机交互文学批评展开反思是对技术的限度问题的深度思考,而其实质是探讨如何平衡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首先,AI遵循算法效率的速度逻辑,这导致了文学批评的去深度化和独创性的缺失。人机交互式文学批评注重文献检索和大数据分析,但忽视了批评主体的思辨力和创造性,容易出现同质化问题。米切尔认为,人工智能具有超强的语言处理和图像生成能力,智能机器本质上具有一种“图像的性质”。AIGC技术的深度伪造能力将消弭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自动生成的语图信息如同一种模糊的图像。因而,人机交互文学批评应始终保持人的主体性,警惕AI情境下知识的模糊性和数据的虚假性等问题。

  其次,AI技术注重理性客观的量化分析,这导致文学批评生命体验和人文关怀的缺席。虽然智能机器的程式化加强了文学研究的理性,但人机协作模式重构了文学批评的主体,AI作为非人的技术存在缺少人的生命体验,也无法感知人的情感。柏格森认为,唯有直觉才能把握生命流动“绵延”的本质,内在的生命冲动才能展开真正的创造。文学批评本质上仍是一种基于个体经验的写作,批评家作为人的具身性生命体验,以及由此激发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是人机交互批评写作保持文学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基础。

  最后,AI时代批评主体的混合共生性,造成文学批评话语悬置和批判精神的缺位。尤其在网络文学领域,人机交互文学批评表现出批评话语混杂化和娱乐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境下,批评家应当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平衡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此保持批评的独立性,从而实现文学批评话语的精神品格的建构。

  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登场,文学批评领域展开了对于技术引发的相关问题的讨论。关注AI时代新的文化特征和现实情境,直面当下文学批评领域的范式转型,是批评家面临的新课题。文学批评家唯有积极探索人机交互写作的潜能,不断拓展研究的边界,同时坚守批评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向度,才能激发文学批评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西方美学社会学转向问题研究”(23&ZD23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艺批评研究院教授)

【编辑:唐萌(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