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说法已见诸报端。据考证,最早的已知用例出现在1919年英国的一份报纸上。但这是否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称谓早已被世人广泛接受?事实上,这一名称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不仅是对一场战争的命名,更承载着意识形态的较量与国际霸权话语的斗争。
关于世界大战的说法最早出现于一战中。彼时一战还没有被称为一战,它在德国以外的欧洲被称为大战(the Great War),在域外被称为欧洲战争(European War)。直到1917年,随着美国、中国、日本等国陆续参战,关于这场战争的名称才出现变化。尽管大部分欧洲人依然称之为大战,但欧洲以外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开始称这场战争为世界大战(World War)。德国虽然是欧洲国家,但却是一个例外,它在战争伊始便具有国际视野,迫切想通过这场战争成为世界强国,因此从没有将它仅视为欧洲战争。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强占中国东北,退出国联;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开始重新武装,日夜叫嚣拓展“生存空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濒于解体。不少人开始预测下一次世界大战亦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何时发生。在中国,人们从1931年起便开始谈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时代》(Time)周刊认为,“二战(World War II)于9月1日(星期五)凌晨5时20分(波兰时间)开始”。这个周五被称为“灰色星期五”(Grey Friday),英法对德宣战的那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天”(Black Sunday)。这是首次由媒体定义一场世界大战的发生,这个定义毫无疑问是以欧洲为中心的。
尽管如此,在主要交战国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主流媒体,都没有立即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名称。如苏联从一开始就称其为“伟大卫国战争”,这一称谓由联共(布)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于纳粹德国入侵苏联次日,即1941年6月23日首次提出。该词将反希特勒的战争与反拿破仑的卫国战争联系起来,强调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其中也寄寓着对于胜利的渴望——既然拿破仑曾经兵败莫斯科,那么希特勒的命运也不会好到哪儿去。在中国,这场战争被称为抗日战争,从1931年起,日本是入侵中国的唯一直接敌人,加上近代以来日本从未放弃吞并中国的野心,所以这个名称恰如其分。反观作为侵略者的日本,战时一直使用“大东亚战争”的称呼,故意淡化中国战场,试图以“解放亚洲”为幌子,将亚洲人民的反抗焦点转向欧美殖民者,从而掩盖其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发动侵略战争的事实。1945年被美国占领后,日本开始使用太平洋战争的称谓,该词同样对中国战场充满偏见。法国是战时最快投降的大国,对于战争名称本没有话语权,但流亡英国的戴高乐反而较早举起世界大战的旗帜,号召法国人民继续斗争,称法国战役并没有结束,法国要借助英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战胜纳粹德国。
真正致力于推动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名称的是美国,罗斯福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1941年春,在美国国内关于参战与否的争论日趋激烈时,罗斯福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概念。3月初,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援助反法西斯国家,罗斯福讲话称,“当一年半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5月,他又提出,“原本是一场欧洲战争,已如纳粹一开始所设想的那样,演变为一场争夺全球霸权的世界大战”。罗斯福此举意在激发美国人民支持欧亚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战胜国内的孤立主义,同时强调美国在这场全球冲突中扮演的角色。在德国进攻苏联后,世界大战就成了罗斯福演讲中反复强调的主题,显然,罗斯福嘴上讲的是世界大战,心中想的是美国的世界领袖角色,暗指在这场席卷世界的大战中,美国要发挥关键作用。
罗斯福不是第一个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名称的人,但他是第一个广泛使用该名称的世界大国领导人。然而,罗斯福对该词并不满意。1942年4月,他发起一项公众活动,希望找到一个更好的名称。罗斯福自己想的名称是“生存之战”(The Survival War),而其他人则希望将其命名为“文明之战”(The War for Civilisation)或“反奴役战争”(The War Against Enslavement)。最终,这些名称都没有流行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或“二战”仍是人们最常使用的名称,可能只有“世界”二字才能体现出这场战争的宏大规模与深远影响。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是人们口中使用的普通名称,那也无可厚非,但美国将之变成了政府行为。1945年9月10日,美国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与海军部长詹姆斯·福雷斯特尔共同致信总统杜鲁门称,为简单并确保术语统一起见,应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涵盖这次所有战场和时期的战争的官方名称。第二天,杜鲁门签字予以同意。三天后,陆军部正式发布命令称:美国自1941年12月8日以来所参与的战争,今后将在所有官方通讯和出版物中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名称成为美国官方意志的体现。毫无疑问,它体现的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历史叙事。
在英国,对于这场战争的称呼长期模棱两可。初期官方仅称之为战争(the War),如同对于一战的描述。大多数人仅将其当作对德战争的延续,这也是西方一些学者将一战、二战合并称为漫长的“三十年战争”说法的认知基础。丘吉尔出任首相后,将战争称为“反纳粹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后,他模仿苏联的口吻,称之为“伟大的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后,他开始更多使用世界大战的说法。但英国社会还是长期使用战争一词。1944年6月,出版商麦克米伦要求英国政府裁定使用何种名称。此时许多美国出版物已经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词,但英国政府拒绝给出明确意见。
一直到1946年10月,当这一问题在英国下院再次被提出时,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裁定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说法将得到普遍认可,但在某些场合,加上年份会更加合适,这显然是在委婉地批评美国“自1941年起”的说法。一年以后,英国官方史书即将出版第一期,急需为该系列确立一个正式名称。负责编辑外交部档案的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卢埃林·伍德沃德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最好的称呼。鉴于它在美国已经被普遍使用,(其他国家)使用相同术语会很方便”。1948年初,英国正式接受了这一名称,丘吉尔的回忆录正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名。这一名称后来也被加拿大、新西兰、南非、印度和巴基斯坦等英联邦国家所接受,并很快传遍世界。英国人不愿直面的“世界大战”一词最终成为它的正式名称,因此不难理解,为何伍德沃德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称谓本身是美国的又一次胜利。至此,发生于1914—1918年的战争也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名称的出现,而被重新命名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由此可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名称的出现有着鲜明的背景。对于美国和英国而言,它与欧洲发生的战争密切相关。美国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名称,不仅是为了说服国内民众参与战争,更主要是强调美国的领导角色,为其世界霸权的建立制造舆论。其他国家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接受,也不仅仅是因为其名称的相对“中立性”与便利性,还在于美国政府的大力推动。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名称从一开始就与西方中心论甚至美国霸权密切相关。如今在西方特别是社会和政治层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仍然主要指发生于1939年到1945年的战争,它以欧洲与太平洋为主要中心,忽视了1931年9月到1939年9月发生在亚洲、欧洲与非洲的战争,以及除欧洲与太平洋以外的其他战场,以至于现在反西方中心论的二战史著述,往往会加上“新历史”或“全球史”字样,或干脆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词取而代之。
客观而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名称中,最重要的特质是它的世界性或全球性,无论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还是西班牙人民和国际纵队并肩反击佛朗哥叛军与德意法西斯的战争,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它的完整性不容分割。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结束于1945年9月日本向反法西斯盟国签署投降书,历时1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80周年之际,是时候从根本上纠正以欧美为中心的二战史观。
(作者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