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
学术中国
智库中国
社科视频
中国学派
数字思政
国际观察
考古现场
公告
招聘
学科体系
+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中心
学术中国
智库中国
社科视频
中国学派
数字思政
国际观察
考古现场
公告 · 招聘
志鉴中国
社科关注
社科要论
社科好书
社科青年说
网络强国论坛
社科融媒体
网刊
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新媒体矩阵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中国学派
中国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号
今日头条号
首页
>
社科关注
>
本网原创
学者探讨AI时代中文人才培养路径
2025-07-08
作者:
李永杰 郑焕钊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体放大
字体放小
微信公众号
—
分享
—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广州讯(记者李永杰 通讯员郑焕钊)7月2日,“AI与中文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创新”研讨会在暨南大学文学院举办。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展开深入探讨。
“批判性思维是重中之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具备信息甄别、工具反思以及突破信息茧房的能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袁家宏表示,线性代数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是理解AI模型、处理海量数据的基础,应纳入必修课。此外,学生还需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跨学科视野,通过计算机与认知科学联合研究等案例可知,学科融合能提升AI应用的可解释性与精准度。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林龙新表示,要破除学科偏见,捍卫人文学科价值,并认为文字是“人类最伟大发明”。他倡导重构数理课程体系,压缩传统教学周期,利用大模型培养“能审核AI代码而非重复编程”的复合能力。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目标就业场景反推技能培养,实现与市场接轨。
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齐佳音分享了粤语语料库建设与大模型评测的实践经验。要坚持学科自信,直面“唱衰人文学科”的社会焦虑,如粤语语料库建设中暨南大学汉语方言中心的学术支撑,就体现了方言语音合成等基础研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龙润田建议文科生要正确看待技术、转变思维。在他看来,AI仅是研究工具,应聚焦“人文基因计算”,突破传统感性思维,掌握逻辑拆解能力,善用工具实现思维可视化,同时要坚守人文学术主体性,警惕技术依赖。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新中认为,要筑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本体性根基的内置能力,坚持深度阅读与写作,积累专业资源,强化基础研究。此外,还要拓展附加能力,掌握相关工具和编程思维,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龚文勇倡议文理学生组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以交叉学科赛题和课题项目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学研协同。
会上,暨南大学文学院负责人介绍了该学院振铎班的人才培养情况。据了解,振铎班于2023年创立,旨在纪念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专注于培养文史拔尖人才。学院创新构建起 “中国语言文学 +” 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并成功获批广东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编辑:崔园园(报纸) 齐泽垚(网络)】
社科推荐
跨学科聚焦人工智能多领域应用
深刻把握中华文化主体性
世界之变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高水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
构建中国自主的政治哲学阐释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