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乌鲁木齐讯 (记者贾宝胜) 7月1—2日,“作者·编辑·AI——学术研究体系的重新构建暨第九届学术期刊文学语言学编辑论坛”在乌鲁木齐召开。全国40余家大学学报、学术期刊的负责人和编辑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业务展开研讨,推动AI技术更好赋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当前,AI技术的蓬勃发展对学术期刊提升采编效率和传播能力带来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对学术期刊的内容把控、伦理边界等形成全方位挑战。新疆大学党委副书记孟凡丽表示,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知识生产与传播的版图,这对于文学、语言学领域的学术期刊而言,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深刻挑战。学术期刊作为思想灯塔、学术殿堂,应坚守伦理底线,引领“技术向善”,捍卫“人本思想”核心价值,确保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文明繁荣与深度思想探索。
呼唤、拥抱AI时代的各种智能技术是时代潮流,但这并不代表AI可以完全替代学术编辑。《复旦汉学论丛》主编罗剑波认为,AI缺乏对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的深层理解,在处理深度的细分领域问题时存在缺憾,例如对于复杂的文学、历史、文化的研究,其局限性依然显著。AI的优势在于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文字写作方面也能提供很大帮助,但它无法替代学者主观的人文关怀和批判性思维,更无法代替编辑完成全部工作。由此看来,AI只能是学术研究的辅助工具。
与会学者认为,当前,AI的介入引发了一场关于学术出版的范式革命,其不仅是工具,更是协作者和重构者。在此背景下,学术编辑的角色也从“守门人”转向了“架构师”,更需要具备技术理解力和人文判断力。对于作者而言,AI既是灵感“触发器”,也是风险的“放大器”,如果作者过度依靠AI,则会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致命打击。对此,学术期刊的编辑要仔细甄别,从而达到去蔽、去伪、祛魅之效,彰显人文精神。
论坛由《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承办,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等单位提供学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