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更需田野调查的人文意蕴

2025-07-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成为人们的关注中心,寻找知识、研究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也发生着变革。AI在数据分析效率和复杂建模领域带来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突破,跨越时空距离的研究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与应用,但是,数字工具分析无法代替社会事实观察,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们对事物之间联系的思考与想象。面对迅速涌现的新科技成就和加速化的社会进程,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客观认识并适应技术迭代产生的变化,善于使用新的技术工具,并通过学习探索未来与未知。同时,研究者也需要放缓脚步,思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价值,思考哪些研究方法与宝贵经验无法被人工智能工具所替代。身处信息社会,当我们足不出户便能获取巨量的社会数据时,“身临其境”的田野调查可以成为加速社会中的一片“绿洲”,依托田野调查,我们能够更具深度且真实地认识社会和我们自己。

  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往“通道”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似乎正朝着“具有人类级别认知与分析能力”的方向迈进,其是否能够挑战甚至突破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是各个学科关注的热门议题。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明显优势,它帮助我们更迅速地处理和接收信息,有效缩短了空间距离,并使信息资源不再稀缺和匮乏。但从人的角度来看,数字分析无法替代田野调查带给研究者的经验想象力。一名研究者进入田野现场,他需要对自身进行调适,以适应不同类型和模式的田野环境。当研究者与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打交道时,需要转变为“局内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获得研究对象的接受和认可。进入田野的实践也促进着人的观念改变,研究者在实践中生发出洞察、理解与共情,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相处。

  罗萨认为,加速社会带来了个体对于现实生活与自我关系的认知困扰,个体可以通过“共鸣策略”,即与周边的人或事物产生情感共鸣的关系,由此化解社会焦虑和自我困境。个体渴望且需要真实的社会联结和社会关系,而田野调查以自身独特的田野感与想象力塑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道”,重组着研究者与自身和他者之间的联系。费孝通对田野调查曾作出“从实求知”的说明,一切要以已发生的事实为基础,观察和描述“已然”。“从实求知”的过程对于人们思维的训练和心灵的震触非常重要,处于信息膨胀的加速社会中的个体更需要有意识地走出书斋与网络,感受情感的矛盾性、对意义感的追寻、身体的体验感这些不属于AI的思考方式,像人类学家那样深入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产生好奇—感受陌生—理解差别—认知平等,在加速社会中自主性地捕捉变动,理解他者丰富琐细的生活经验,获得或混沌或清晰的灵感,拓展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想象与认知。

  数字分析难以带来

  基于“深描”的经验想象力

  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快速崛起给社会科学实证研究带来两个核心关注点。一是作为实现研究目标的手段,它能够收集、理解、推理并处理大量关于人类情绪、生活的复杂数据,使研究者足不出户便能获得研究资料;二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者能够直观地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重塑,二者皆通过人机交往得以实现。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便利性的同时,也可能催生出人们难以摆脱的“技术依赖”和看似精致无误的“技术陷阱”。雅克·埃吕尔认为,技术将机器结合进社会,对社会进行澄清、条理化与效率化,但当技术进入一切生活领域,机器会与人结为一体,并不断“吸收”着人类。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研究工具看作人体功能的延展,但应当牢记,它永远无法替代人类主体而存在。研究者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收集到大量分散化的材料,但证实、归类与利用的责任都归属于研究者本人,研究者作为主体应对材料进行全局把握与优化。这就要求研究者返回现实生活进行验证,在田野调查的“实体空间”中观察、联系“现实世界”,增加研究者作为行动者对于巨量研究材料的解释力与掌控感。

  在技术层面,田野调查似乎没有高深莫测的技术与法门,参与式观察与访谈看似容易入门,网络虚拟田野等也没有值得“炫技”之处,而这正是田野调查的朴实可贵之处:只要全心投入,就一定满载而归!唯有“深描”才是人类学家孜孜以求的事业(格尔茨语)。这里的“深描”可能就是田野调查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所在:我们必须身体力行“沉下去”,从当地人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生活世界的各个层面,描述当地人的所思所想,追寻其中隐含的各类符号意义。费孝通先生晚年用“将心比心”来概括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要旨与真意,社会学家周飞舟也强调田野调查以“贴近”而“平等”的实践给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心态感通创造了条件。对于研究者来说,田野调查在技术上的无可置换正在于把自己“沉下去”的“感同身受”,只有获得第一手的粗粝而真实的实践经验,才能达成对社会事实的深度挖掘,产生数字分析难以带来的经验想象力。

  进入他者文化世界实现情感共鸣

  田野调查探索各种文化脉络中人们的具体实践。尽管人工智能工具为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全新突破,田野调查这一传统社科研究的经典方法依然是理解社会文明和文化心理的金钥匙。研究对象身处多元化的文化场景之中,他们与生存环境互动塑造的生存和发展逻辑、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等要素需要研究者设身处地感受和挖掘。例如,要研究社会现代化的影响与后果,人工智能研究工具能够帮助统计各种详细的相关数据与指标,但现代化并非抽象的从落后到先进的线性演化过程,在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主体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发生着多重变化,仅靠理性分析无法洞察中国社会变迁的内容和多层意蕴。研究者还需要深入调查现代化进程对社会各阶层、各团体、各部门带来的影响,探索阶层间的社会流动,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扩散、文化传输与文化变迁等。

  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借助田野调查进入他者的文化世界。在田野调查中,我们认识不同群体的行为方式、交往关系和生活模式,我们思考如何将对话持续推进,这种对话过程也同步实现着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汇合。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许多看似微小而隐秘的文化和习俗无法被研究者用智能化工具测量和调控,但在身临其境的田野调查中,这些细节正是研究者体察当地生活与社会变迁的关键。研究者在访谈和观察中挖掘他者的日常生活逻辑,思考田野经验与经典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理解、重现与追溯文化密码,同时加入自身朴素的价值与情感理解,继而深描一幅幅生动的、渗透着文化传递与文明传承的“他处”画卷,最终实现人与文化、社会之间的互动与交融。

  (作者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学刊》编辑部副研究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学刊》编辑部研究员)

【编辑:王亮(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