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的道路上,妥善处理科技向上与科技向善之间的关系是应有之义。当前,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表现亮眼,正处于技术的持续迭代更新和全面推广应用并行前进阶段。一方面具有广泛赋能经济社会运行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前景,另一方面也势必会带来有别于以往的伴生性科技伦理问题,有必要在更具普遍性和前瞻性的意义上整体拓展这方面的科技伦理研究。那么,DeepSeek带来了哪些科技伦理新问题?结合DeepSeek的技术特点和社会反应,立足智能革命的宏观视野思考DeepSeek作为现象所折射出的历史性意义,有助于构建伦理层面的新问题框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思路。
智能革命新阶段。在创新模式方面,智能革命的创新主体与创新方式发生了深刻转变。DeepSeek的面世首先意味着新的创新主体在智能革命浪潮中崭露头角,即颠覆性的初创科技企业而非垄断性的平台科技企业开始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扮演关键角色。同时,创新方式也经历了从以硬件为主到以软件为主的精益求精式优化,由此实现系统性效率提升的跨越。
在全球格局方面,智能革命的科技竞争实用化和两极化趋势日益显著。DeepSeek的面世表明全球人工智能竞赛步入以应用为导向的第二阶段,大模型开发不再是主要国家的唯一重点,实际场景的价值创造成为新的重点。与此并存的显著趋势是两极化,仅有中国和美国具备链条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化社会化实力。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主导权的争夺战愈演愈烈,存在与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交织缠绕的次生风险。
在社会应用方面,智能革命正通过重构基础设施迈向智能社会。DeepSeek也被视为轻量化人工智能,正在突破技术二次应用或者说技术普惠的临界点。人工智能以往只是专有能力技术产品,掌握于少数人或组织之手,如今却是可快捷获取、可公开使用的公共产品。从实验室走出来的人工智能必将成为触手可及的基础设施,随着普及广度和应用深度的快速提升而重构经济社会范式。
科技伦理新问题。DeepSeek之所以带来科技伦理新问题,是因为新的技术嵌入社会系统必然伴随并产生价值矛盾和道德冲突。对应于上述三方面,较为突出的科技伦理新问题亦可粗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工智能技术开源的伦理问题和数据算法的伦理问题,前者包括多元价值协调、文化差异与冲突、技术滥用与责任模糊等,后者包括数据隐私、“知识蒸馏”的商业应用、透明度与安全等;第二类是科技霸权主义的伦理问题和技术加速主义的伦理问题,前者包括国家间治理鸿沟、意识形态攻击、地缘政治影响等,后者包括技术决定论和技术至上、技术乌托邦、社会达尔文主义等;第三类是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和人工智能产业化社会化的伦理问题,前者包括研究应用和学术写作、科研伦理审查、跨国科研合作等,后者包括新技术鸿沟、职业伦理冲击、家庭伦理演进等。
在此,我们对算法认知的伦理问题试作简要分析。既有的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认为,算法在本质上体现出人类对于客观性的寻求,在伦理上则存在透明度、可解释性、公正性、可问责等常见问题标签。事实上,已有的算法认知隐含着两种预设,一是算法被视为技术黑箱,二是算法认知与技术崇拜联系在一起。DeepSeek的面世促使人工智能协助构建的认知生态系统趋近于认知的转折点,基于数据分析的算法认知可能即将超越基于能动性的人类认知。要想厘清算法认知的伦理问题,就不能完全依赖于原先的常见问题标签,而是应当格外关注算法侵权、真相消失、人机交互等新焦点。
新焦点之一是算法侵权。比如最初吸引业内目光的“毒舌”锐评模式,一旦侵犯作为评价对象的人或机构的权利,就很难追究责任。再如较大文档和图片的支持读取,尽管给予了文书处理极大便利,但很难保证其中的敏感信息不会被大模型在其他对话中泄露出去。算法侵权行为明显具有边界易逾越、责任难界定、危害不可逆等特点,还会激化结构性矛盾,从而陷入伦理困境。
新焦点之二是真相消失。随着DeepSeek等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工作中的替代性增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真”和“假”越来越难以区分,最终将导向虚拟(数字)世界和物理(自然)世界混杂难辨。加之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制造幻觉问题,以假乱真的误导性尚无根治办法。更使人感到忧虑的是,技术滥用致使真相被颠覆,不仅可能产生伪造事实、篡改记忆、操控精神等现象,而且还会导致虚拟(数字)世界和物理(自然)世界的关系失衡。
新焦点之三是人机交互。DeepSeek被认为是更具综合性的操作系统而非简单工具,因此,对人的人机交互能力尤其是认知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走向人机共生的未来要求人类与人工智能一同“进化”;另一方面,人类更新能力的速度却很可能赶不上人工智能更新能力的速度。在此情形下,如何实现人与人工智能在意图、行动以及价值上的对齐?如何避免滑入人机之间的失信或过度信任的极端?如何在提升人的交互素养的同时守护人的认知自主性?这些亟待破解的问题随着DeepSeek逐渐融入日常生活而显得愈发紧迫。
解析治理新思路。其一,要挖掘算法认知的思想根源,跨学科探讨科技伦理问题。唯有进入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的思想史深处探明人工智能的精神支点,方能掌握作为智能社会底层逻辑的算法认知实质,进而拆除伦理问题覆盖的外壳,支持对算法技术黑箱的解构和对算法技术崇拜的祛魅。关于大语言模型现有局限与将来进路的思考再次指向诸如机器如何理解意识的终极难题,因此,加强人工智能哲学研究显然仍有必要性。
其二,要加强伦理法律技术一体化治理,促进人工智能负责任创新。DeepSeek带来的科技伦理新问题往往与法律问题、社会问题、技术问题夹杂在一起,有必要构建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应用再到制度监管的全链条治理体系,以此保证人工智能在科技向上与科技向善上互不背离。本着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的目的,一方面应强调协同治理和建立健全一体化机制,另一方面应强调敏捷治理和建立健全软着陆机制,将法律规范的刚性约束和伦理规范的柔性约束有效结合起来。
其三,要增进不同国家间交流对话,助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对DeepSeek的应用表示期待,但如何克服政治、文化和社会差异成为问题。我们应当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并立足世界文明多样性,寻求人工智能应用和治理的国际共识,使智能革命的发展之路既遵循全人类普遍认可的伦理准则,又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化需求。
其四,要多举措提升公众数字素养,稳步走向人机共生的未来。只有面向全民培育与智能社会相匹配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念,才能消解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焦虑,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从“智能即计算”到“智能即互动”的范式变革,为智能社会的未来美好生活图景奠定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科技人文挑战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研究”(22CZX02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