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权力测量的反思与进路

2025-05-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作为国际关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国家权力始终是国际关系理论探讨的焦点。权力具有多维度性质,在不同历史时段和不同领域的表现形式也千差万别。正因如此,对国家权力的测量方法日益多元化,也始终存在争议。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变革,国家权力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传统以人口、经济和军事等物质性指标为核心的国家权力测量方法的局限也逐渐显露。为更精准、全面地把握权力转移与国际体系演变的规律,国家权力的测量方法也在持续发展和革新。
  国家权力概念的
  理论演变与界定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主要将权力定义为对他人心灵和行动的控制,认为权力体现的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命令与服从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家权力主要被视为军事能力和经济资源的总和,物质导向的权力观正是当时国际格局的直接反映。
  随着国际关系研究的深入,权力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学术界对权力概念的界定在“资源拥有”基础上还增加了“结果控制”的维度。更进一步,学者认为权力不应只是个体的属性,而应是基于一种相互的关系,即国家权力既要考虑国内因素,也要考虑国家间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权力是一个行为体得以塑造其他行为体的行为或其行动的条件。这种权力可以是强制性的,即一国对另一国的直接控制;也可以是制度性的,即一国通过制度安排、规则设计和程序引导,间接控制或影响其他国家。
  建构主义和批判理论的发展使得围绕权力概念的理论思考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权力运作中的非物质维度与社会性机制受到关注,“结构性权力”和“软实力”也进一步扩展了国家权力的内涵。
  以上对国家权力的认识变迁折射出权力测量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权力是客观实体还是主观建构?是静态资源还是动态关系?是可测量的变量,还是难以捕捉的过程?学者对这些问题的持续探索,不断推动相关多元研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传统测量方法的理论反思
  传统的国家权力测量主要集中于对硬实力指标的统计测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综合国家能力指数。该指数综合考量总人口、城市人口、钢铁生产、能源消耗、军事人员和军事支出6项指标,为国际关系量化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也有学者进一步将非物质性因素纳入国家权力的测量体系之中。如克莱因综合国力方程,既强调基本实体(人口与国土面积)、经济能力和军事能力等权力的物质维度,也将战略意图和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纳入考量,并将二者的乘积作为国家权力测量的结果。
  传统的权力测量方法由于明确的可操作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但也引起了一些批评和反思。综合国家能力指数等模型将权力理解为静态性的资源存量,高估了人口和原材料对于国家权力的影响,但也低估了技术效率和制度质量。此外,物质实力导向的测量框架系统性地忽略了规范塑造、议程设定等非强制性权力形式,难以捕捉当代国际政治中日益重要的软实力运作机制。更根本的问题来自权力认知层面的结构性偏见。建立在西方视角理论预设之上的传统国家权力测量方法,在指标选择与权重分配上往往反映了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权力观。
  国家权力测量的方法创新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际体系进入深刻调整期,权力的形态、运作机制和效果都在发生质的变化。面对这一现实,权力测量方法亟须突破传统框架的限制,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上实现创新,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更科学的参考依据,也为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大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变化提供更精准的分析工具。
  从简单量化到综合评估。传统的测量方法通常过度依赖确定性的数值,往往通过简单加总或加权平均获得单一的排名,却忽视了国家权力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差异。近年来,各国政府、高校和智库等提出的各类新型国家权力测量模型呈现出一个突出的趋势,即不再简单追求确定性数值,而是通过多维度评估、情境化解读和反思性分析为国家权力测量提供更为平衡的框架。综合评估应承认权力的多元性质,将国家传统硬实力与新兴软实力、军事安全与经济发展、当前影响与未来潜力等多重维度纳入统一的评价体系,以期以互补性视角把握权力的全貌。
  从资源拥有到转换效能。相比资源的简单累加,国家权力的实际效果更取决于资源转化为影响力的能力和效率。拥有巨量资源的国家并非总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相应影响力,而一些资源相对有限的国家却能实现更大的国际影响。例如,净权力测量法强调权力不仅在于一个国家拥有什么,更在于国家能用它做什么;不是来自资源的总量,而是来自扣除生产成本、福利成本和安全成本后剩余的“净资源”。该方法将资源转化效率作为测量国家权力的关键变量,以期减少传统模型高估大国实力的系统性偏差。
  从一元主体到关系网络。在当代国际体系中,权力的产生与分配深受全球生产结构的影响,生产结构产生了国家在国际结构中的核心、半边缘与边缘的不同位置,而国家在国际结构中的地位决定了其身份和利益。进一步地,国家权力在相当意义上来源于其在作为结构的国际体系中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位置,即不同的位置界定了国家不同的角色和权力。近年来,新兴的网络分析方法为国际体系中国家位置的测量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将权力理解为行为体在关系网络中的中心性,讨论直达、通达、中介、借势等社会性权力维度,强调国际体系中国家战略位置和结构控制的能力,能够更清晰地展示复杂相互依存下的国家权力动态。
  从体系排名到制度嵌入。国家权力可以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中进行评估,例如,将国家置于国际组织的制度场域下测量其权力,捕捉权力运作的实际机制与效果,讨论权力在特定制度环境中被激活和表达的动态过程。通过分析国家在国际组织中对资金流向、决策程序与人员构成等关键制约因素的影响能力,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实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特别是在国际组织决策过程中,国家的倡议权力(设置议程和推动新方案)与阻止权力(否决不符合自身利益的决议)构成了影响制度运作的核心能力。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组织学院讲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茜(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