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微型民族志应用于医学人文临床实践

2025-05-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加强医学人文关怀,持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是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工作。如何实现医疗服务模式和理念的切实转变,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是值得长期且深入探讨的。从方法论角度来看,以质性研究方法为特征的临床微型民族志,或有助于医务工作者让医学人文关怀真正“脚踏实地”。

  健康领域的质性研究方法应用

  认识疾病和健康问题有两种常见方法。一种是医务人员熟悉的实证主义范式下的自然科学量化研究。自现代医学脱胎于生物科学以来,这种方法便成为医学领域的主流,其特征是把疾病症状当作客观事实来对待,通过对生物医学指标的量化研究寻找科学应对疾病的实证依据。在量化研究方法支撑下,生物医学极大地推进了疾病治疗的成效,但也暴露出见病不见人、简化疾病复杂性,以及忽略人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等弊端。另一种是患者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常用的解释主义范式下的质性研究,认为疾病对患者而言不仅是生理病变,更是综合性的人生事件,意味着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变化,并提供情境化的质性信息作为综合应对疾病的参考依据。

  随着人类疾病谱变化,健康领域一致认为,理解疾病和健康问题需要把生物科学和社会、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结合考量,生物医学模式正在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医学模式,质性研究方法在医学领域越来越受关注。质性研究以质性(非量化的)资料为主,是人类认识世界最本能、最基础的途径之一。它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对资料展开分析,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及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擅长对行为、角色、关系、群体相关的特殊性、过程性、意义性、情境性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20世纪70年代,人文与社会科学学者开始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对疾病和健康问题展开探讨。例如,人类学、社会学通过研究口头叙述和行为表达来理解病人的生命体验,文学通过研究疾病叙事探寻患病的社会文化意涵,进而在理论层面对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体的现代医学进行审视和反思。近年来,将质性研究方法直接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呼声渐盛,即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患者开展个案研究,对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心理、健康情境达成整体性认识,以直接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有效地形成共同决策的认知基础,服务于临床实践。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合作关系,患者是叙事的创造者和再现者,医务人员是叙事的倾听者、观察者、解读者。因此,研究对象不再是被动角色,也可成为研究参与者。其中,微型民族志对目前正显著增加的慢性病与退行性疾病来说,可能是最具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临床质性研究方法之一。

  临床微型民族志方法

  民族志研究最初是经典的文化人类学方法。传统上,研究者需要直接深入社会生活,与研究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记录、解读、再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对世界的理解。后来,民族志研究作为达成对“他者”的跨文化理解的有效方法被越来越多学科借用,其别称“田野调查”“实地研究”也逐渐成为方法学的流行语汇。临床微型民族志,是指医务人员通过与患者深入互动达成对整体性临床情境的质性理解的一种微型研究设计,主要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收集资料,实现对患者及其家属在自报告信息、行为、信念、情境信息这四个层面的认识。

  自报告信息是指个体陈述自己相信什么、想什么和做什么,一般通过访谈获得,患者报告的病史、主诉和生活方式等均属此类信息,它通常无法全面、可靠地反映患者的真实行为和想法。报告者出于美化自身形象的潜在心理需求,可能隐瞒或弱化自认为不利于个人形象的信息,或者对自己习以为常的情况或潜意识的行为和想法缺乏自觉,不会通过自报告信息呈现。行为是指人们实际上做了什么,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人际互动获得。在门诊、病房等临床环境中,对患者言行以及患者与家属、医务人员的互动进行观察,能够更加准确地知悉患者自述以外的信息,察觉实际行为和自报告行为之间的差异。信念指的是人们真正想什么、相信什么,是行为背后的思想,需要通过参与式观察获得。在理解异文化中的他者时,研究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变成”研究对象,从对方的视角和认知去理解其面临的真实情境,体会支撑其行为的信念动力。在临床环境中,研究者难以通过传统民族志的长时间共同生活来实现这一点,但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深度的主观性互动,例如参与患者和家属关于诊疗方案和照顾安排的讨论,达成从生物医学世界到患者生活世界的“跨文化”理解。情境信息指的是患者及临床问题所处的具体社会、心理、经济、文化语境,要求研究者用整体观看待研究参与者及其处境。正如人类学将文化视为一个各方面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不能分割开来孤立研究,个体的人也是一个同时具备生物性、心理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复杂整体。对患者而言,疾病可能是其社会经历和社会位置的具身性体现,患病作为一种生活经历,是生物、社会、心理、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实践层面,临床微型民族志有助于医务人员对每个患者所处的独特临床情境达成整体的质性认知,有效促进医患沟通和医患共同决策,进而形成综合性、情景化的医疗应对方案,最终达成更优的疾病疗效。在认知层面,临床微型民族志可以通过个案积累形成超越个案的推广意义,丰富社会对不同疾病、各类患者和典型临床情境的认知,助力医学人文知识生产。在价值层面,临床微型民族志传递着赋权、共情、尊重患者主体性等医学人文理念,有益于医学教育发展、医学模式切实转向乃至社会整体发展。鉴于此,将微型民族志应用于未来医学人文临床实践,有望为健康和疾病诊疗服务赋予整体性的价值洞察和有温度的人文关怀,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作者系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部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翔英(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