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同时也提到“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要不断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的重心要向基层下移落到城乡社区。当前,推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已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局面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选择,各地也在广泛开展相关探索实践,并涌现出许多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创新经验。
完善组织体系 强化组织引领
社区治理需要依靠社区的组织力量来完成,社区组织能力的增强直接影响治理效能的提升。对于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来说,组织引领力是基层党组织通过组织机构获得的引领基层治理的组织能力。当前,基层党组织面临弱化等局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强化组织引领。有些地方出台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指导意见,最先提到要发挥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这些意见有利于推动完善党的基层组织机构。从实地调查来看,各个社区根据自身的人口数量和党员数量,以及当前面临的治理问题,逐步推动相关的组织体系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包括社区党支部设置、社区党支部与居委会及居务监督委员会的关系、社区党组织议事、交叉任职、辖区基层党组织联建等。社区党支部设置一般根据社区党员数量来考虑设置党总支和党支部,同时社区党支部需要明确与居委、居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责分工,需要建立社区党组织讨论社区重要事项、社区资金制度,以及探索“一肩挑”和交叉任职的利弊等。完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发挥组织引领作用,有利于调动更多相关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
搭建资源平台 注重保障引领
社区治理需要注重资源利用,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助于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资源是保障治理效果的重要方面,没有资源,基层治理效果有时候难以呈现。当前资源包括来自社区内部的资源,以及来自社区外部的资源。根据对社区的实地调查,来自社区内部的资源包括社区场所、设施等资源,以及社区居民、驻辖区单位的捐赠性资源等,来自社区外部的资源主要是来自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基金会的捐赠等。有些地方通过建设“社区基金会”“社区慈善超市”“社区公益集市”等平台将这些资源集中起来,对困难群体、有需要群体提供集中性帮助,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社区党建在协调社区场所、设施等资源使用,以及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外部力量捐赠等方面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有的社区通过群众说事等形式推动社区居民自治;有的社区通过不同单位之间的党组织联建,链接相关资源,改善了社区服务设施等。在社区党建整合资源的背后,主要是依靠党建的动员和组织力量。整体来说,通过社区党建搭建资源平台,有助于整合更多的资源,有了资源之后,基层治理获得资源保障,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坚持需求导向 提升服务引领
社区治理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基层社会中居民面临的多样化需求,这些多样化需求不能通过单一主体进行提供,也不能完全依赖基层政府提供,需要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等治理主体联合提供。在城镇化和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社区治理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从实地调查来看,社区在老旧小区改造、物业服务、矛盾调处等方面的问题较多。针对当前社区所面临的治理问题,需要准确评估居民的需求,了解需求是什么,分清需求的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服务群众,社区党建通过动员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驻辖区相关单位,更有利于把握社区居民的需求。对于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需要坚持需求导向,提升服务引领质量。坚持需求导向需要了解社区居民需求,一般可以通过社区观察、入户探访、焦点座谈等形式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并通过社区联席会议等形式,邀请相关的基层组织、社区居民代表进一步了解社区居民需求,从而促进需求评估精准化。通过调查能够准确地发现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借助社区党建,能够为社区提供有效服务。
以上从组织引领、保障引领、服务引领方面分析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即从构建组织体系开始,最终落实到服务,因为这也是社区治理的应有之义,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进一步彰显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成效。所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路径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三条路径之间形成相互支撑的关系,最终是为了改善社区治理机制、盘活现有治理资源、优化社区服务,在社区治理创新过程中增加居民的获得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作者系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